

1.
副詞
或許;也許。
2.
代詞
文言代詞,某人,有人。
3.
副詞
〈書〉稍為;略微。
4.
連詞
或者(表示選擇)。
5.
連詞
或者(表示不加選擇,義同“還是”)
6.
連詞
有時(表示情況交錯發生)。
7.
連詞
即;也就是(表示等同)。
1.
有。
1.出自《書·五子之歌》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2.出自《后漢書·應劭傳》開辟以來,莫或茲酷。
3.出自《文心雕龍·物色》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
4.出自《戰爭和戰略問題》因此,研究軍事的理論,研究戰略和戰術,研究軍隊政治工作,不可或緩。
2.
助詞。
1.出自《詩·小雅·天?!?/span>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2.出自《抱樸子·安貧》時人憚焉,莫之或與。
3.
通“惑”。
1.出自《易·乾》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
2.出自《孟子·告子上》無或乎王之不智也。
3.出自《漢書·霍去病傳》青之與單于會也,而前將軍廣,右將軍食其軍別從東道,或失道。
4.
代詞。代人。有人;有些人。
1.出自《書·無逸》自時厥后,亦罔或克壽,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2.出自《論語·為政》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
3.出自《史記·秦本紀》景公母弟后子鍼有寵,景公母弟富,或譖之,恐誅,乃奔晉,車重千乘。
4.出自《左傳·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
5.出自《雙槐歲鈔·嘉瓜祥異》居無何,邑人有與其弟榖恭同姓名者,坐事自經死,有司掩捕其弟以塞責,榖賓走訴闕下,或戒之曰:“訴之且得重罪。”
5.
代詞。代事物。有的;有些;有時。
1.出自《史記·陳丞相世家》奇計或頗秘,世莫能聞也。
2.出自《南山詩》或連若相從,或蹙若相斗。
3.出自《朝花夕拾·小引》因為是或作或輟,經了九個月之多。
4.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
6.
代詞。誰。表示疑問。
1.出自《詩·豳風·鴟鸮》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7.
副詞?;蛟S,也許。表示不肯定。
1.出自《易·坤》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2.出自《左傳·宣公三年》天或啟之,必將為君。
3.出自《史記·封禪書》其神或歲不來,或歲數來。
4.出自《縣齋有懷》詩冶長信非罪,侯生或遭罵。
8.
副詞。又。
1.出自《詩·小雅·賓之初筵》既立之監,或佐之史。
2.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軍亡導,或失道,后大將軍。
3.出自《后漢書·賈逵傳》其余同《公羊》什有七八,或文簡小異,無害大體。
4.出自《猿》詩慣習元從眾,全生或用奇。
9.
副詞。常;時常。
1.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九年,慧星見,或竟天。
2.出自《后漢書·蓋延傳》延等往來要擊憲(董憲)別將於彭城郯邳之間,戰或日數合,頗有克獲。
3.出自《淇上酬薛據兼寄郭微》詩酒肆或淹留,漁澤屢棲泊。
10.
副詞。突然。
1.出自《敦煌變文集·韓擒虎話本》或遇五道大神,但某請假三日,得之已府(否)?
2.出自《太子成道經》觀看之次,在于路上,或見一人,削發染衣,〔威〕儀祥〔序〕,真似象王。
11.
連詞。表示選擇或列舉。
1.出自《漢書·韓安國傳》吾勢已定,或營其左,或營其右,或當其前,或絕其后,單于可禽,百全可取。
2.出自《新唐書·魏徵傳》今之刑賞,或由喜怒,或出好惡。
3.出自《紅樓夢》每日或飯后,或晚間,薛姨媽便過來,或與賈母閑談,或與王夫人相聚。
12.
連詞。表示假設。猶倘若,假使。
1.出自《拾遺記·秦始皇》又畫為龍鳳,騫翥若飛。皆不可點睛,或點之,必飛走也。
2.出自《唐摭言·薦舉不捷》張祜雕蟲小巧,壯夫恥而不為者,或獎激之,恐變陛下風教。
3.出自《宋史·太祖紀一》詔諸道獄詞,令大理刑部檢詳,或淹留差失,致中書門下改正者,重其罪。
1.指講堂。
1.講述﹔敘說。
1.講說勸勉。
1.講堂。
1.講說宣導。
1.講解訓釋。
2.講習訓練。
1.謂談經說法。
1.講經﹑講學的處所。
2.特指天子的經筵。
對聽眾講述有關某一事物的知識或對某一問題的見解登臺~ㄧ他的~很生動。
1.講說宣揚。
1.研習學業。
2.指經筵講讀。
1.講論六藝。
1.比喻起重要作用的杰出人物。
1.猶傳話。
1.扯謊作假。
1.鳥鳴聲。
1.肩膀相挨,車輪相撞。形容行人車輛擁擠。
1.肩挨肩,腳碰腳。形容人擁擠。
1.高聳層疊的景象。
①房屋、器物下面用柱子等撐住而離開地面竹樓是~的,離地約有六七尺高。②比喻沒有基礎沒有相應的措施,計劃就會成為~的東西。③比喻表面推崇,暗中排擠,使失去實權。
1.謂抬舉,推舉。
1.謂操犁耕作。
2.鳥名。以其叫聲而名。
1.明代軍中俗語,稱結營為"架梁"。
1.猶挾持,支使。
1.謂征收,征取。
1.憑空捏造。
2.捏造的情況。
1.擺闊氣;炫耀。
2.攛掇別人做某事。
3.添置。
4.謂抬出,舉出。
1.猶綁票。
1.搬弄口舌。
支起并安設(凌空的物體)~橋梁 ㄧ~電線。
1.姿勢,姿態。
2.武術中的招數。
3.猶場面。
①姿勢;姿態雙方擺開~準備較量 ㄧ看他走路的~像是個軍人。②〈方〉勢頭;形勢看她病的~是不行了ㄧ看今春這~,雨水少不了?!沧骷苁健?/p>
1.謂造謠惑眾。
1.攙扶著逃走。
1.在沼澤中以木作架,四周及底部以泥土及水生植物封實而成的浮于水面的農田。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庾仲初作《揚都賦》,成,以呈庾亮。亮以親族之懷,大為其名價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于此人人競寫,都下紙為之貴。'謝太傅云'不得爾,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擬學,而不免儉狹。'"后遂以"架屋"為對專事模仿者的譏諷。
1.屋上架屋,床上疊床。比喻重復累贅。
1.捏造罪名加以陷害。
1.弄虛作假。
1.托言。
〈方〉哄鬧;起哄起哄~。
1.以羊駕車。
1.謂人為地造成(某種局面)。
2.建造。
1.架設建筑。
一種用人力推拉的兩輪車。用木料等做車架,上面鋪木板、竹板或薄鐵板制成。
①專門搭、拆腳手架的工種。②做這種工作的建筑工人。
戲曲中花臉的一種,因偏重做工和工架而得名。
1.傳統戲曲角色行當花臉的一種,如京劇《長坂坡》中的張飛,《岳家莊》中的牛皋,《青風寨》中的李逵等皆是。這種角色唱工少,做工多,偏重武工摔打,講究亮相架子,故名。
已長大但沒有養肥的豬。有的地區叫殼郎豬(ké·lɑngzhū)。
1.見"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