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書〉雨水從屋檐向下流的樣子。
2.
名詞
(Huò)姓。
1.
檐水下流貌。
1.出自《江賦》??????,潰濩?漷。
2.出自《七命》溟海渾濩涌其后,嶰谷?嶆張其前。
2.
形容水勢洶涌。
1.出自《詩·周南·葛覃》維葉莫莫,是刈是濩。
3.
煮。
1.出自《詩經·周南·葛覃》維葉莫莫,是刈是濩。
4.
浸漚。
1.出自《齊民要術·五穀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產者》芭蕉,葉大如筵席。其莖如芋,取,濩而煮之,則如絲,可紡績,女工以為??绤,則今“交阯葛”也。
5.
通“蠖”。參見“濩略”。龍行貌。
1.出自《文選·顏延之〈赭白馬賦〉》欻聳擢以鴻驚,時濩略而龍翥。
6.
用同“鑊”。參見“濩鐸”。形容喧鬧。
1.出自《伊尹耕莘》﹝正末唱﹞更和那人馬鬧濩鐸。
2.出自《元劇俗語方言例釋》同鑊鐸。喧鬧。
7.
古水名。
1.出自《山海經·西山經》華山之首曰錢來之山……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濩水出焉,北流注于渭。
1.見"棽麗"。
1.飾有繁密花紋的鐘。
1.珍寶。比喻道德。
1.猶珠玉。
1.珠寶。
1.猶玉帛。
1.玉帛。
1.玉冊。
1.貢稅,稅金。
1.貢品。
1.獻貢的財貨。
1.玉帶。
1.珍美;瑰麗。
1.寶物,寶貨。
1.猶瑞玉﹑璧玉。
1.獻貢。
1.眾盛貌。
1.呵斥。
1.難怪,怪不得。
1.猶狠毒。
1.亦作"嗔妬"。
2.怨恨。
1.見"嗔妒"。
1.氣憤;惱怒。
1.氣憤貌。
1.氣憤;憤怒。
1.怒出惡言。
1.責怪。
1.見"嗔呵"。
1.亦作"嗔訶"。
2.怒斥;呵斥。
1.怒斥;呵斥。
1.怨恨。
1.惱怒。
1.猶嗔心。
1.唐代雜戲名。表演時,演員以手舉足加于頸上。
1.瞪大眼睛,以示不滿。
1.惱怒。
1.惱怒。
1.謂因惱怒而揮拳。
2.古時南方娛樂項目。扮演者戴面具,作勇士架勢。
1.謂惱怒者不打對其和善的人。亦謂對人和氣則可免遭欺辱。語本《續傳燈錄.泉州云臺因禪師》"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嗔拳不打笑面。'"
1.不滿的臉色。
1.怒目而視。
1.怒怨。
1.佛教語。謂能造惡業而生苦果的忿恚之心。屬于"三毒"之一。
1.眾盛貌;盛貌。
1.河豚魚的別名。因觸之鼓腹如發怒狀,故名。明胡安世《異魚圖贊補》卷中"河豚無頰無鱗,觸之則怒氣滿腹。"
1.生氣,埋怨。
1.對人不滿而加以責怪。
1.怒濤;洶涌的波浪。
1.梵語krodha意譯。佛教語。"三毒"之一。三毒之中,此為最惡。
1.忿怒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