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輔佐;輔助。
2.
名詞
(Bì)姓。
1.
亦作“弻”。
2.
矯正弓弩的器具。一說,弼是簟席,為茀的本字。
1.出自《荀子·臣道》謂之拂
2.出自《說文通訓定聲?泰部》弼,當訓弓輔也……凡弛弓則縛于裏,以備損傷,用竹若木為之,亦曰檠,曰榜,曰閉,曰柲。
3.
糾正;輔佐。
1.出自《書·益稷》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后言。
2.出自《史記·汲鄭列傳》天子置公卿輔弼之臣,寧令從諛承意,陷主於不義乎?
3.出自《新唐書·姜公輔傳》公輔官諫議,職宰相,獻替固其分,本立輔臣,朝夕納誨,征而弼之,乃其所也。
4.出自《續資治通鑒·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詔諭:“博啰特穆爾、庫庫特穆爾,俱朕股肱,視同心膂,自今各棄宿忿,弼成大勛。”
5.出自《爾雅?釋詁下》弼,俌也。
4.
指輔佐天子的大臣。
1.出自《書·益稷》惟幾惟康,其弼直。
2.出自《耆舊續聞》恭以昭文仆射相公,業總將明,地尊弼直,綢繆三事,敷燮九功。
5.
違逆。
1.出自《漢書·韋賢傳》其夢如何?夢爭王室。其爭如何?夢王我弼。
1.浸漬,滲透。
1.滅族。
1.亦作"?嵼"。
2.形容山高峻。
1.亦作"?嵃"。
2.高峻陡險。
1.心意真實,沒有絲毫虛偽。
1.猶真心實意。
1.猶真誠。
1.正式判刑。
1.指行書而兼真書筆意的一種書體。
2.真書與行書。
1.本來的形象;真實的形體或形象。
1.天性;本性。
2.佛教語。謂人本具的不妄不變的心體。
3.指靈魂。
4.真的。與假的﹑似是而實非相對。
1.真正的罪犯。
1.精誠修持。
1.指隋杜正玄。據《隋書.文學傳.杜正玄》載正玄年未弱冠﹐即以文章才辯見稱。開皇末﹐舉秀才﹐尚書試方略﹐正玄應對如響﹐下筆成章。時林邑獻白鸚鵡﹐楊素令作賦﹐援筆立成﹐文不加點。"令更擬諸雜文筆十余條﹐又皆立成﹐而辭理華贍。素乃嘆曰'此真秀才﹐吾不及也!'"
1.指諸天之神。
2.稱《易經》。
1.經過鹽的真才。
1.即齻牙。口腔中最后面的臼齒。亦名智齒。俗稱盡根牙。
1.指佛教經典的要言秘語。
2.借指道家祖師的經典著作。
3.咒語。
4.借指口訣﹑要語等。
1.日本密宗的通稱。因重視念誦真言﹐故名。公元814年﹐日僧空海來唐學法﹐密宗傳入日本﹐成立了真言宗。
1.指石鹽。
1.亦作"真贗"。
2.猶真偽。
1.又稱"腎陽"﹑"元陽"。中醫學名詞。中醫認為陰陽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互為因果。以人體臟器與功能來說﹐陰指臟器實質﹐陽指臟器的功能活動﹐二者也互相依存﹐不可分離。真陽寓于命門之中﹐為先天之真火﹐是腎生理功能的動力﹐亦可說是人體熱能的源泉。真陰則與真陽相對而言﹐指腎的陰液(包括腎所藏的精)﹐是真陽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
1.真諦要義。
1.道教名詞。本指保持本性﹐自然無為◇多用以指養生的方法。
2.中國伊斯蘭教名詞。指真主獨一無偶﹐為天地萬物的主宰。這是中國伊斯蘭教著述中闡明真主根本特征的第一個概念。
3.指真一酒。
1.酒名。宋蘇軾居嶺南時自釀酒。其《真一酒》詩引"米﹑麥﹑水三一而已。此東坡先生真一酒也。"又自注其詩"真一色味﹐頗類予在黃州日所醞蜜酒也。"
1.真容。
1.真正的意義。
1.謂精深的造詣。
1.自然的意趣。
2.本意﹐原意。
1.中醫學名詞。亦稱"腎水"﹑"元陰"。與"真陽"相對而言。
1.禪宗謂直指人心﹑教外別傳的心印。
1.法身的影象。
2.祭祀時張掛的祖先畫像。
1.謂作道教勝地或道觀之游。
1.肥美的食物﹐比喻事物中的精華。
1.指道觀。
1.佛教語。說真如一實之理之語﹐即不作曲示的實語。
2.真實的話。
1.謂玄妙。
2.指人的元氣。
3.指本性。
1.本源。
1.謂本源﹐本性。
1.宇宙的主宰。
2.指自然之性。
3.指君主。
1.名副其實的宰相。
1.對人物畫像的贊語。
1.謂盜竊的原物。
1.謂犯罪的確證。
1.猶真諦。
1.謂人死后的真正歸宿。
1.方言。當真﹐頂真。
1.唐杜荀鶴《松窗雜記》"唐進士趙顏于畫工處得一軟障﹐圖一婦人甚麗﹐顏謂畫工曰'世無其人也﹐如可令生﹐余愿納為妻。'畫工曰'余神畫也﹐此亦有名﹐曰真真﹐呼其名百日﹐晝夜不歇﹐即必應之﹐應則以百家彩灰酒灌之﹐必活。'顏如其言﹐遂呼之百日……果活﹐步下言笑如常。"后因以"真真"泛指美人。
2.的的確確﹐實實在在。
3.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1.有真有假﹐虛實相混。
①名義與實質完全相符群眾是真正的英雄。②副詞。表示非常肯定教室整理得真正干凈|這商品真正好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