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書〉廣大;寬廣。
2.
動詞
擴大。
3.
見“恢復”。①回到原來的狀態。②使回到原來的狀態。
1.
弘大;寬廣。
1.出自《荀子·非十二子》恢然如天地之苞萬物。
2.出自《周書·李遠傳》幼有器局,志度恢然。
3.出自《沁園春》詞消磨未去,酒量猶恢。
2.
擴大;弘揚。
1.出自《左傳·襄公四年》武不可重,用不恢於夏家。
2.出自《漢書·敘傳下》恢我疆宇,外博四荒。
3.出自《前出師表》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志士之氣。
4.出自《永裕陵正月旦表本》功恢禹跡,德邁湯仁。
5.出自《悼念周總理》詩盛德在民長不沒,豐功垂世久彌恢。
3.
張開;張布。
1.出自《藝文類聚》的出艷發,葉恢花披。
2.出自《陳書·后主紀》頻恢天網,屢絕三邊,元元黔庶,終罹五辟。
3.出自《寒夜歌》誰施赤手驅蛇龍,誰恢天網致鳳麟。
4.
周備。
1.出自《呂氏春秋·君守》有識則有不備矣,有事則有不恢矣。
5.
恢復,收復。
1.出自《水滸傳》次日,邢政引軍來恢奪潤州。
2.出自《圣武記》﹝康熙﹞十八年,吳三桂死,大軍進恢漢中。
6.
虛夸不實。
1.出自《人物志·八觀》故好聲而實不充則恢。
7.
同“詼”。參見“恢諧”。
1.出自《漢紀·武帝紀二》朔又上書自訟……文旨放蕩,頗復以恢諧。
2.出自《眾祭潘用和文》歲時無事,杯酒相命,劇談滿引,恢諧笑謔,醉倒而不相責禮。
3.出自《蕉帕記·詢醫》昨宵串戲上高臺,無賽。搽脂抹粉恁恢諧,不憊。
4.出自《嘯亭雜錄·勒相公》公短小精悍,善恢諧飲酒。
1.咳嗽。
1.愚怯貌。
羌族民間吹奏樂器。流傳于四川羌族地區。古老的六聲階雙管豎笛。據傳為秦漢古羌人發明,故名。初用羊腿骨或鳥骨制成。今用當地油竹制成,方筷形,長約15~20厘米,粗如小指,兩管并列,以細線綁緊,竹簧插于管頭。
1.即羌笛。
1.指我國古代的羌族和匈奴族,亦用以泛稱我國古代西北部的少數民族。
1.即先零羌,漢代西羌的一支。
羌族的傳統節日。在每年夏歷十月初一。節日里,家人團聚,各戶都用面粉做成各種形狀的雞、羊、牛等祭品,用以祭祖,然后把羊肉分給各家各戶。再邀請親友鄰里到家,飲自釀的砸酒”,邊飲邊歌。還跳鍋莊舞”、蘭壽舞”、皮鼓舞”和舉行推桿”比賽。
1.泛指我國古代西北部的少數民族。
1.舊時我國東北地區對帝俄紙幣的俗稱。主要指流通于中東鐵路沿線的華俄道勝銀行﹑帝俄國家銀行和中東鐵道局所發行的金盧布﹑銀盧布紙幣。俄國十月革命后已廢除。
1.指詩文不用典故或無出處。羌,語首助詞,無實義。
1.古代西北少數民族的一種食品,后傳入內地。
分布于四川的少數民族。約198萬人(1990年)。用羌語。無文字,長期通用漢文。崇奉屋頂白石為天神。喜吹羌笛,自娛自樂。流行跳盔甲”傳統祭禮舞。傳統節日有羌年等。主要從事農業,兼事畜牧,擅長掘井和石砌建筑技術。
1.毀傷。
1.傷害。
2.指縱欲自殘。
1.暴風。
1.殘害。
2.指傷害。
1.殺害。
1.紛亂貌。
1.謂人無機心則鷗鳥馴順來親。
1.象聲詞。搖櫓聲。
1.有底座的甌。
1.區隅,角落。
1.肥美。
1.鷗毢惋艏Α=砸雜鵜色彩美麗著名。
1.鳥名。反舌鳥,又名百舌。
2.鳥名。白頭烏。
1.參差不齊。
1.牙齒參差不齊。
1.唱歌。嘔,通"謳"。
1.象聲詞。小兒語聲。
2.象聲詞。鳥鳴聲。
1.《西京雜記》卷二"雄(揚雄)著《太玄經》,夢吐鳳凰集《玄》之上,頃而滅。"后因以"嘔鳳"指此事。
1.見"嘔符"。
1.猶撫愛。嘔,通"煦"。
1.謂撫養培育。
1.象聲詞。燕雀鳴叫聲。
1.象聲詞。野獸嗥叫聲。
1.嘔吐。
2.形容痛苦的情狀。
1.平素患有惡心﹑嘔吐的病人。
1.象聲詞。幼兒語聲。
1.氣逆而產生嘔吐的感覺。
1.撫愛而使溫暖。嘔,通"煦"。
1.溫和的樣子。
1.悶氣。
2.謂生悶氣。
3.賭氣;鬧別扭。
1.謂惡心而吐出胃中容物。
1.象聲詞。歌聲。
1.吐瀉。
1.唐李商隱《李賀小傳》"﹝李賀﹞背一古破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及暮歸,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見所書多,輒曰'是兒要當嘔出心始已耳。'"后即以"嘔心"形容構思詩文時的勞心苦慮。
2.猶惡心。
1.形容極度悲傷。
1.同"嘔心瀝血"。
形容費盡心血老師為了我們的學業和成長,嘔心瀝血長年如一日。
1.形容費盡心思與精力(多用于文藝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