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舞動;搖動。
1.出自《山海經圖贊下·夔?!?/span>西南巨?!m有逸力,難以揮輪。
2.出自《紅樓夢》這臉上,又和誰揮拳來,掛了幌子了!
3.出自《浪淘沙·北戴河》詞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4.出自《飲中八仙歌》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
2.
謂揮毫書寫。
1.出自《近事會元·翰林院承旨》中外表疏批答,或詔從中出,宸翰所揮,亦資其檢討,謂之視草。
2.出自《寓圃雜記》張學士士謙,文才敏捷,日揮數篇。
3.
舞動刀劍砍殺。
1.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同父大怒,拔出所佩之劍,一劍揮去馬首。
2.出自《楊家將》樂義大驚,措手不及,被岳勝回馬,揮為兩段。
4.
驅趕。
1.出自《送浮屠文暢師序》人固有儒名而墨行者……在門墻則揮之,在夷狄則進之。
2.出自《次韻羅正之惠綿扇》誰知揮卻青蠅輩,功在春蠶一覺眠。
3.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一黑犬曰四兒,戀戀隨行,揮之不去。
4.出自《家》他總是把它們揮不去,它們永遠現在他的眼前。
5.
指揮。
1.出自《楊家將》六郎揮郎千、郎萬出戰。
2.出自《飄來的生命》我現在已從色彩的“奴隸”變作色彩的“主人”了,我在隨心所欲地揮使著它們。
6.
拋灑。
1.出自《國語·晉語四》公子使奉匜沃盧,既而揮之。
2.出自《禮記·曲禮上》飲玉爵者弗揮。
3.出自《送范舍人還朝》詩酒醒客散獨凄然,枕上屢揮憂國淚。
4.出自《新路歌》請到這條路上走一回!如果你們覺得好,咱們一起揮汗水。
7.
謂舉杯飲酒。
1.出自《還舊居》詩撥置且莫念,一觴聊可揮。
2.出自《贈張徐州謖》詩恨不具雞黍,得與故人揮。
3.出自《歸潛志》詩瑤花晚夕靜,相對揮清杯。
4.出自《生年不滿百》詩永日恣揮觴,沉醉勿復醒。
8.
散;散發。
1.出自《易·說卦》發揮于剛柔而生爻。
2.出自《七啟》揮流芳,燿飛文。歷盤鼓,煥繽紛。
3.出自《和潞公超然臺次韻》但恐酒錢盡,煩公揮橐金。
4.出自《兒女英雄傳》揮些無益金錢,長些拒人氣焰。
9.
謂彈奏古琴。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令田連、成竅共琴,人撫一弦而揮,則音必敗,曲不遂矣。
2.出自《隋書·虞綽傳》不借揮琴,非因拊石,樂我君德,是用來儀。
3.出自《〈招隱操〉序》夜久月明,風露凄冷,揮弦度曲,聲甚悲壯。
4.出自《寄懷婦翁張方同先生》詩庭戶敞虛寥,揮弦碧云至。
10.
通“翬”。飛。
1.出自《文選·潘岳〈西征賦〉》不尤眚以掩德,終奮翼而高揮。
11.
通“徽”。旗;幡。
1.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戎士介而揚揮,戴金鉦而建黃鉞。
2.出自《文選·陳琳〈為袁紹檄豫州〉》若回旆方徂,登高岡而擊鼓吹,揚素揮以啟降路。
12.
通“撝”。謙遜。參見“揮遜”。
1.出自《洛陽伽藍記·平等寺》便可允執其中,入光大麓,不勞揮遜,致爽人神。
1.盛香料的小袋子。古時人們常佩帶在身上,用以辟穢惡之氣,也作裝飾品。
1.香港的別稱。
1.稻的一種。
1.亦作"香鐙"。
2.即長明燈。通常用琉璃缸盛香油燃點,設于佛像前或死者靈前。
3.燃香膏的照明燈。古代帝王輿駕儀衛導從之用。
4.閨中的燈。
1.寺廟內講經說法者坐的高凳。
1.見"香燈"。
1.指佛地。
1.古時婦女貼在額上鬢頰飾物的美稱。
1.香室;佛殿。
1.貂冠的美稱。借指達官貴人。
1.指和尚頭上的戒疤。
2.在信件上用香火燒成的洞。表示事情緊迫。
豬肉制品。將經過調味的肥瘦豬肉塊,裝入經處理過的豬膀胱內,晾干制成。
1.指美人。
1.漁獵所用之誘餌。
2.比喻引誘人上圈套的事物。
1.即明礬。
1.香國世尊之食。亦指佛家的飯食。
2.芳香的飯。
1.芳香。
1.指青年女子的內室。
1.相傳是清代回部某酋長的妻子﹐因身有天然異香,號為香妃。高宗平回疆,納為妃,寵冠后宮。而妃立志復仇,始終不屈,常以白刃自隨。太后恐終為帝患,間帝出,縊殺之。事見蔡東藩《清史通俗演義》第三七回。近人孟森著《香妃考實》,考定為即《清史稿.后妃傳》中的容妃。
簡稱榧”。裸子植物,紅豆杉科。常綠喬木。葉堅硬,披針形。雌雄異株。春天開花,三年后果實成熟。種仁可食,營養豐富;也可榨油供食用。木材耐水濕,可作造船材料。為中國特有樹種。
1.猶香錢。
1.芳香。
1.香氣。
1.搽臉或身體的芳香的粉。今指用碳酸鈣﹑滑石粉﹑香料等制成的粉末狀化妝品。
2.花粉。
1.帶有香氣的風。
2.比喻奢靡淫逸的風氣。
1.指美貌女子面頰上的微窩。
又稱莎草”。單子葉植物,莎草科。多年生草本。地下塊莖紡錘形。莖稈直立,三棱形。葉基生,常裂成纖維狀。夏季開花。廣布于全世界,為不易清除的雜草。塊莖可入藥,能疏肝、止痛、調經;也可釀酒或作飼料。
1.佛寺的別名。
1.馨香馥郁。
2.指香氣。
1.形容芳香濃郁。
1.香煙繚繞而上,如傘蓋,故稱。
2.庵羅果的別名。
1.經過熏制的豆腐干。
1.味香而甜。
1.舊時上海人用以稱租界巡捕房抓人的車子。
1922年1月13日,香港海員工人因要求增加工資而舉行罷工。在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蘇兆征、林偉民等領導下,至2月底罷工人數增至十萬余人。3月4日,大批工人離開香港回廣州,行至九龍沙田時,遭英國軍警開槍阻攔、鎮壓,當場打死四人,傷數百人,造成沙田慘案”。工人堅持罷工,迫使港英當局同意增加工資、恢復工會、釋放被捕工人、撫恤死難者家屬等條件。3月8日罷工勝利結束。
簡稱港”。在珠江口東側,臨南海。面積1092平方千米。人口6307萬(1995年)。市區在香港島北部和九龍半島南端,中隔深水港。1842年后被英國侵占。1997年7月1日起中國恢復行使主權,設特別行政區。西太平洋海空交通樞紐。自由港。轉口貿易發達。工業多為出口加工型。世界重要的黃金市場和金融中心。
1.即港幣。
1.芳香的脂膏。
1.青年婦女的內室。
2.宮廷或佛寺的臺閣。
1.即蛤蜊。肉味香美,故稱。
1.袈裟;僧袍。
1.棒香。
1.弓足的美稱。借指女子。
1.寺院里照管香火雜務的人。
1.香和供品。
1.掛上香餌的釣魚鉤。
2.比喻舊時婦女裹過的腳。
1.熏籠。
又稱香蕈”、冬菇”。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傘菌科∶氣性腐生真菌。菌蓋肥厚,表面褐色,上有褐色鱗片。生于闊葉樹倒木上,也可人工培養。子實體常在立冬后至翌年清明前產生。味鮮而香,供食用和藥用。
1.茭白。秋結實,曰菰米,又稱雕胡米。
1.香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