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慢;遲(跟“急”相對)。
2.
動詞
延緩;推遲。
3.
形容詞
緩和,使氣氛、局勢等不緊張。
4.
動詞
蘇醒;恢復到正常的生理狀態。
5.
名詞
(Huǎn)姓。
1.
寬綽;寬松。
1.出自《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2.出自《昭君怨》詩自然衣帶緩,非是為腰身。
3.出自《裁衣曲》臨裁更憶身長短,只恐邊城衣帶緩。
2.
謂刑政等寬弘、寬恕。
1.出自《管子·霸形》公輕其稅斂,則人不憂饑;緩其刑政,則人不懼死。
2.出自《史記·李斯列傳》緩刑罰,薄賦斂。
3.出自《正議大夫尚書左丞孔公墓志銘》公屢言:遠人急之,則惜性命相屯聚為寇;緩之,則自相怨恨而散。
3.
遲;慢。
1.出自《韓詩外傳》天有燥濕,弦有緩急,柱有推移,不可記也。
2.出自《岳陽樓別竇司直》詩于嗟苦駑緩,但懼失宜當。
3.出自《漁歌子》詞棹輕舟,出深浦,緩唱漁歌歸去。
4.
推遲;延緩。
1.出自《國語·晉語三》丕鄭如秦謝緩賂。
2.出自《過銅山掘黃精》詩寶餌緩童年,命藥駐衰歷。
3.出自《書信集·致孟十還》我想用珂羅版,托東京有名的印刷局去印。不過還要緩一下。
5.
怠慢。
1.出自《墨子·親士》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
6.
柔軟;疏松。
1.出自《呂氏春秋·任地》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緩。
7.
軟弱;柔弱。
1.出自《與山巨源絕交書》性復疏懶,筋駑肉緩。
2.出自《新五代史·后蜀世家·孟知祥》六月,虔釗等至成都,知祥宴勞之,虔釗奉觴起為壽,知祥手緩不能舉觴,遂病。
8.
謂朝綱弛弱不振。
1.出自《辭免尚書右仆射第一表》物力既屈,倉廩竭而府庫虛;號令未通,朝庭緩而州縣弛。
9.
恢復,恢復正常狀態。
1.出自《四世同堂》在冰涼的地上爬伏了好大半天,他才緩過氣來。
2.出自《清風店》常四起立起來,站定了腳跟,緩了緩精神。
10.
姓。見《魏書·官氏志》。
1.出自《魏書?官氏志》和稽氏,后改為緩氏。
11.
中醫亦特指脈搏弛緩無力的病癥。
1.出自《脈經·脈形狀指下秘訣》緩,脈去來亦遲。
1.明察,洞察。
1.《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若寡人小國也,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柰何以萬乘之國無寶乎?"后因以"燭車"比喻珍貴之物。
1.燭車。
1.即燭剪。
1.謂撲燈之蛾。
1.燈燭明亮的廳房。多指行樂之所。
1.燭炬的亮光。亦指光亮。
2.傳說中舜女之名。
3.俗稱電燈泡的功率單位。即瓦。
1.指蠟燭亮光。
1.亦作"燭華"。
2.蠟燭的光焰。
3.燭芯燒焦結成的花狀物。
4.即燭夜花。
1.見"燭花"。
1.指眼病。
1.火炬,火把。
2.蠟燭火。
1.剪除燭花的剪刀。
1.猶明鑒,明察。
1.燭已點完。多表示到了深夜。
1.燭燃后的余燼;燭淚。
2.燭化為燼。
1.指火炬或蠟燭。
1.見"燭淚"。
1.英明治理。
2.考察事理。
1.俗稱電燈泡的功率單位,即瓦。
1.燃炬照耀。
1.謂由上向下照射。
2.比喻教化廣施。
3.猶明鑒。
1.亦作"爥龍"。古代神話中的神名。傳說其張目(亦有謂其駕日﹑銜燭或珠)能照耀天下。
2.借指太陽。
1.即燈籠。
1.照亮。
2.燭光明亮。
1.原為雕刻成人形的燭臺◇泛指燭臺。
1.帶底盤的燭臺。可兼盛燭淚。
1.插蠟燭的簽子。
1.結成穗狀的燭淚。
1.插蠟燭的器具。
2.指燭臺上的蠟燭。
1.照耀天空。
2.猶沖天。比喻氣勢極為高漲。
1.謂觀察入微。
1.指春秋時鄭臣燭之武。秦晉圍鄭,武年老出而說退秦兵,卒解鄭圍。事見《左傳.僖公三十年》◇人用為少不見用﹑老能報國之典。
1.明察事物。
1.燭將盡。亦指燭的馀燼。
1.亦作"燭芯"。
2.蠟燭中心用以點火的燈草﹑紗線等。
1.見"燭心"。
1.星名。
1.謂燈燭的光焰。
1.見"燭耀"。
1.亦作"燭耀"。亦作"燭曜"。
2.照耀。
3.顯耀,顯揚。
1.照亮黑夜。
2.雞的別名。
3.神話中的花名。參見"燭夜花"。
1.傳說中的花名。花能自釀美酒。
1.傳說中的神名。即燭龍。
1.精光閃耀的銀子。
1.肛門。
1.燈燭的光亮。
2.燈燭之光映出的人﹑物的影子。
1.宋太祖去世之前,太宗入宮的一段傳說。宋文瑩《續湘山野錄》"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女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周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續資治通鑒長編》及明柯維騏《宋史新編》等亦均有類似記述◇人因有以"燭影斧聲"指太宗殺兄奪位;但亦有稱其誣者,明程敏政《宋紀終受考》辨駁尤詳。
1.燈燭光亮晃動貌。
2.詞牌名。雙調九十六字,仄韻。
3.曲牌名。屬南曲大石調。字數與詞牌前半闋同,亦有與全闋同的,用為引子。
1.照亮昏暗。
2.明察事物隱微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