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徘徊”。①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②比喻猶疑不決。③比喻事物在某個范圍內來回波動、起伏。
1.
見“徘徊”。往返回旋;來回走動。
1.出自《荀子·禮論》今夫大鳥獸則失亡其群匹,越月逾時,則必反鉛過故鄉,則必徘徊焉,鳴號焉,躑躅焉,踟躕焉,然后能去之也。
2.出自《閑情賦》??不寐,眾念徘徊。
3.出自《異聞總錄》〔父〕即佯為販鬻者,徘徊道上。
4.出自《儒林外史》方六老爺行了一回禮,拘束狠了,寬去了紗帽圓領,換了方巾便服,在閣上廊沿間徘徊徘徊。
5.出自《人生哲學的一課》在這條街漫步徘徊,忽然發現了通俗閱報社的招牌,掛在商場的樓上。
2.
見“徘徊”。猶彷徨。游移不定貌。
1.出自《漢書·高后紀》產不知祿已去北軍,入未央宮欲為亂。殿門弗內,徘徊往來。
2.出自《思舊賦》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
3.出自《南澗中題》詩索寞竟何事,徘徊祇自知。
4.出自《三閑集·“醉眼”中的朦朧》世界上有先例,“徘徊者變成同意者,反對者變成徘徊者”了。
3.
見“徘徊”。流連;留戀。
1.出自《漢書·杜欽傳》仲山父異姓之臣,無親於宣,就封於齊,猶嘆息永懷,宿夜徘徊,不忍遠去,況將軍之於主上,主上之與將軍哉!
2.出自《上責躬詩表》是以愚臣徘徊於恩澤,而不敢自棄者也。
3.出自《滄浪亭記》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崎,號滄浪焉。
4.出自《明史·湘王柏傳》遇山水勝境,輒徘徊終日。
5.出自《出昱嶺關記》西看看夕陽,東望望山影,總立了約有半點鐘之久,還徘徊而不忍去。
4.
見“徘徊”。安行貌;徐行貌。
1.出自《西都賦》大路鳴鑾,容與徘徊。
2.出自《文選·張衡〈南都賦〉》總萬乘兮徘徊,按平路兮來歸。
3.出自《赤壁賦》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閑。
4.出自《獨立窗頭》新月徘徊于絲云之間,遠地的工地機聲隆隆。
5.
見“徘徊”。猶回環。
1.出自《西京雜記》屋皆徘徊連屬,重閣修廊,行之移晷不能遍也。
2.出自《仙娥峰》窈窕奇峰疊古苔,望秦嶺外勢徘徊。
6.
見“徘徊”。見“徘徊花”。玫瑰花的別稱。
1.出自《西湖游覽志余·委巷叢談》玫瑰花……宋時宮院多采之,雜腦麝以為香囊,芬氤裊裊不絕,故又名徘徊花。
2.出自《游宦紀聞》正月中旬,宜接櫻桃、木樨、徘徊、黃薔薇。
7.
見“徘徊”。喜悅貌。
1.出自《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汝見維摩情款曲,維摩見汝喜徘徊。
2.出自《金剛丑女因緣》大王聞說喜徘徊,卷上珠簾御帳開……才見女,喜徘徊,灼灼桃花滿面開。
1.酣睡。
1.見"甘瞑"。
1.亦作"甘冥"。
2.甘眠。
1.傳說中的不死樹。
2.佳樹。
1.烏賊的別名。
1.美味的烤肉。
1.甘雨。
1.束縛牽制。
1.猶傳染。
1.糾纏攪擾。
1.纏擾。
1.我國西北部纏回之經商者。
1.糾纏住身子。形容不能解脫。
1.樂調中重疊的和聲。
1.謂事情難辦或疾病難治。
1.纏繞扎束。
1.纏繞解說。
1.瑪瑙之有紅白絲者。
1.見"纏絲馬腦"。
1.繩索。
1.糾纏不清。
1.見"纏頭"。
1.用作纏頭的羅錦。借指買笑尋歡的費用。
1.舊指尋花問柳者。
1.送給妓女的財物。
1.纏繞牽扯。
1.琴弦的一種。
1.纏擾陷溺。
1.纏繞。
1.纏繞紆回。
1.纏繞扎束。
1.纏繞扎束。
1.纏繞。
1.亦作"纏賬"。亦作"纏障"。
2.糾纏;攪繞。
1.見"纏帳"。
1.見"纏帳"。
1.纏縛編織。
2.猶纏綿。病久不愈。
1.纏繞束縛。
1.糾纏黏滯。
1.糾纏捉弄。
1.見"僝僽"。
1.見"僝功"。
1.亦作"僝工"。
2.顯現功業。
3.多指籌集工料,以從事或完成建筑工程。
1.虛弱衰微。
1.懦弱,衰弱。
1.謂成就事功。
1.亦作"僝偢"。
2.責罵;埋怨。
3.折磨。
4.引申為揉搓。
5.煩惱;愁苦。 6.憔悴。 7.謂排遣愁懷。
1.僝僽;凋零。
1.亦作"獑猢"。
2.獸名。猿屬。
1.見"獑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