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群車行進聲。
1.出自《說文·車部》轟,轟轟,群車聲也。
2.
指轟鳴聲。
1.出自《燕河南府秀才》詩怒起簸羽翮,引吭吐鏗轟。
2.出自《故事新編·補天》轟!!!在這天崩地塌價的聲音中,女媧猛然醒來。
3.
沖擊;轟擊。
1.出自《放言》詩霆轟電烻數聲頻,不奈狂夫不借身。
2.出自《游承天鎮懸泉》詩并州之山水所洑,駭浪幾轟山石裂。
3.出自《圣武記》量大炮所能及,漸轟進逼。
4.出自《偽自由書·天上地下》又密云今遭敵轟四次,每次二架,投彈盈百。
4.
驅趕。
1.出自《紅樓夢》秦顯家的聽了,轟走了魂魄,垂頭喪氣,登時掩旗息鼓,卷包而去。
2.出自《而已集·革命時代的文學》一首詩嚇不走孫傳芳,一炮就把孫傳芳轟走了。
3.出自《新兒女英雄傳》﹝鬼子兵和漢奸隊﹞一齊圍上來,把男女老少全轟到大路上。
5.
狂放。參見“轟飲”、“轟笑”。
1.出自《六州歌頭》詞轟飲酒壚,春色浮寒甕。
2.出自《警世通言·蔣淑真刎頸鴛鴦會》兩個遂相轟飲,亦不顧其他也。
3.出自《新齊諧·義犬附魂》﹝常公子﹞春日豐臺看花,歸遲人散,遇三惡少方坐地轟飲,見公子美,以邪語調之。
4.出自《蟲鳴漫錄》役一手持刀,一手握其陰,作欲割之狀。觀者轟笑。
5.出自《子夜》于是大家也會意似的一陣轟笑。
1.猶言游刃有馀。
1.閑游的日子。
1.虛浮縱容。
1.水緩動貌。
1.飄浮的水氣。
1.閑散。
2.游離散逸。
1.游方僧。四方云游的和尚。
1.即謝公屐。南朝宋詩人謝靈運喜游山陟嶺,特制游山屐,上山可去其前齒,下山則去其后齒。見《宋書.謝靈運傳》。
1.猶游山玩水。
1.游覽山水風景。語本《景德傳燈錄.韶州云門山文偃禪師》"問'如何是學人自己?'師曰'游山玩水。'"
詩篇名。南宋陸游作。詩中描寫了作者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自然風光和農家風情。其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寫出了山陰地區特有的山水風貌,寓有深刻的人生哲理,歷來被人傳誦。
1.往來各地經商的人。
1.游玩觀賞。
1.流動的哨兵。
1.游玩休息。
1.野游射獵。
1.漫游;漫步。
1.猶游心。
2.巡游之神;游蕩之鬼。
3.方言。流氓。
1.游學的學生。
1.虛浮的名聲。
1.游于圣人之門。語出《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
1.游手好閑,不勞而食。
2.謂居處不定,到處謀食。
3.指居無定處,四處謀食的人。
1.流矢。亂飛的或無端飛來的箭。
1.指戰國時的說客。
2.泛指云游四方以謀生的文人。
1.優游于世。
1.外出求官。
1.游街示眾。
1.謂外出以求事奉(他人)。
1.縱目遠望。
1.猶游樂。
1.閑空著手。
2.特指農民游惰不從事生產勞動。
3.閑蕩不務正業。
4.指閑蕩不務正業的人。
好閑蕩;懶散;不干活游手好閑之徒|在家游手好閑,橫草不拿,豎草不拈。
好閑蕩;懶散;不干活游手好閑之徒|在家游手好閑,橫草不拿,豎草不拈。
1.同"游手好閑"。
1.巡邏守衛。
1.猶避暑。
1.指浮柱。《文選.司馬相如》"羅豐茸之游樹兮,離樓梧而相撐。"李善注"游樹,浮柱也。"一說,指斜柱。見《文選》五臣注。
1.游玩;玩耍。
1.人或動物在水中游動。
2.超出某一平面的水。
3.復姓『代有游水發根。見《史記.封禪書》。
1.指戰國時代策士們周游列國﹑勸說君主采納其政治主張的一種活動。
2.泛指勸說別人采納其意見﹑主張。
3.指說客。
戰國時代的謀士前往各國勸說統治者接受他的治國主張游說諸侯◇泛指充當說客,替別人做勸說工作快快請人游說去|提倡民主自由之說,奔走游說,不辭辛勞。
①飄蕩在空中的蜘蛛絲游絲蕩漾,殘紅堆擁|游絲軟系飄香榭。②鐘表里的彈性元件,用以控制擺輪做等時往復運動。
1.宋吳說創造的一種書體。因連綿不斷,狀若游絲,故名。
1.謂不專一的心思。
1.猶言胡思亂想。
1.恣意游覽。
1.游船。
1.典出《文選.陳琳》"蓋聞過高唐者,效王豹之謳;游睢渙者,學藻繢之彩。"李善注"《陳留記》曰襄邑,渙水出其南,睢水經其北。《傳》云睢渙之間出文章,故其黼黻絺繡,日月華蟲,以奉于宗廟御服焉。"李周翰注"睢渙,二水名。其處人能織藻繢綿綺,有游于此者,亦將學其風土所為也。"后以"游睢"謂學藻繪之彩。
1.遇經濟困難,外出向人求索。
1.游說。
2.閑談;清談。
3.謂言談浮夸不實。
4.稱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