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代帽子上的帶子,用來把帽子系在頭上。
2.
動詞
〈書〉包舉。
1.
古代冠冕上的帶子。由頷下向上系于笄,垂馀者為纓。
1.出自《禮記·禮器》管仲鏤簋,朱纮,山節,藻棁,君子以為濫矣。
2.出自《晏子春秋·外篇上九》冕前有旒,惡多所見也;纊纮珫耳,惡多所聞也。
3.出自《城南聯句》戰服脫明介,朝冠飄彩纮。
2.
編磬成組的繩子。
1.出自《儀禮·大射》鼗倚于頌磬西纮。
3.
綱。提網的總繩。
1.出自《文選·班固〈西都賦〉》罘網連纮,籠山絡野。
4.
維系;包舉。
1.出自《淮南子·原道訓》橫四維而含陰陽,纮宇宙而章三光。
5.
猶維。指天地的周界。
1.出自《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道盡途殫,回車而還。消搖乎襄羊,降集乎北纮。
6.
通“宏”。宏大。
1.出自《淮南子·精神訓》夫天地之道,至纮以大。
7.
帽帶中間寬闊,故引申為寬大。
1.出自《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其器圜以閎
8.
引申為網。
1.出自《文選·揚雄〈羽獵賦〉》兗兗溶溶,遙噱乎纮中。
1.記載祭祀儀禮的典籍。
2.祭祀的儀禮。
1.祭祀供奉。
1.諸侯向帝王入貢的祭品。古代九貢之一。
1.古代旗幟名。
1.祭祀孤魂。舊時江南民俗,于特定的節日祭祀無人祭祀的死者。
1.祀儀;喪禮。
1.祭祀。
1.指祭祀孔子的典禮。舊時于每年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誕辰日舉行。
1.祭祀的儀禮。
1.祭祀的命令。
1.以酒祭奠。
1.祭祀的房屋,廟宇。
1.祭祀土神。
1.祭祀所用的犧牲。
1.古時祭祀時用土筑的平臺。
1.祭殿。
1.祭祀天神。帝王郊祭的古禮。
1.以田租收入供祭祀用的田。
1.祭祀土地神。
1.祭祀所用的貢物。多指犧牲之類。
1.祭祀供獻。
1.祭祀的程式。
1.消除災害的祭祀。
1.祭祀灶神,古代五祀之一。上古祀灶多在夏月。
1.祭祀灶神之日。上古祀灶在夏日◇相傳漢宣帝時有陰子方,于臘日晨炊,見灶神出現,遂以黃羊祭祀而獲巨富,因以臘日為祀灶日。事見《后漢書.陰興傳》◇世民間舊俗多以舊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為祀灶日。宋范成大《祭灶詞》中有"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及"杓長杓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詩句即指此。
1.指用泗濱石所作之磬。
1.指南唐李建勛秘藏之玉磬。
1.指泗水。
1.泛指泗水北岸的地域。
2.春秋時孔子在泗上講學授徒,后常以"泗上"指學術之鄉。
1.出于泗水之濱的石頭。可以作磬。語本《書.禹貢》"嶧陽孤桐,泗濱浮磬。"孔傳"泗水涯水中見石,可以為磬。"
1.宋周密的別號。泗,多寫作"四"。
1.古亭名。在今江蘇省沛縣東『高祖劉邦曾任泗水亭長。
1.鼻液。
1.鼻涕和眼淚。
1.泗水和沂水的并稱。
民間曲調名。創始于安徽、湖北一帶。五句三十二字。第三、第五句相重復,第四句為哎喲哎喲”。
1.唐西域高僧僧伽大師,曾在泗州臨淮縣建造寺院,人稱泗州和尚。中宗時迎入長安,景龍四年卒,歸葬臨淮。
1.古塔名。唐代為紀念僧伽大師而筑。宋初曾修葺。
1.安徽省主要劇種之一,俗稱"拉魂腔"。由舊泗州(州治在今安徽省泗縣)的民間歌舞"花鼓"發展而成,約有一百多年歷史,流行于淮河兩岸。解放后,在音樂改革和編演現代劇方面都有不少進展。
1.泗水和洙水的并稱。孔子教弟子于泗洙之間,因以指其設教之所。
1.喂牲畜的草料。
1.喂家畜或家禽的食物。
1.喂飼料。亦指飼料。
1.《后漢書.楊震傳》"父寶"李賢注引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載震父寶九歲時"見一黃雀為鴟梟所搏,墜于樹下,為螻蟻所困",遂取歸"置巾箱中,唯食黃花"。傷愈飛去。"其夜有黃衣童子向寶再拜"致謝,并贈白環四枚,云"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事,當如此環矣。"后因以為典。
1.喂養,給動物吃東西。
1.給人或其他動物吃食物,使活下去。
1.言已出口,駟馬亦難追回。謂說話當慎重。
1.駕四馬之高車。
1.古代兵車常乘三人,所乘第四人曰"駟乘"。駟,通"四"。
1.指房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