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盛大,廣大(疊)。
2.
形容詞
繁多。
1.
亦作“澔”。
2.
多,多馀。
1.出自《禮記·王制》喪祭,用不足曰暴,有余曰浩。
3.
猶高。
1.出自《天賦》溥為地蓋,浩作星衢。
2.出自《穆穆篇》東寢小而浩,西齋雅不寬。
4.
小港。
1.出自《登渝州涂山記》巴人謂小港為浩。今戎州亦有金箱浩。
2.出自《蜀方言》《蜀典》引黃庭堅云:“犍為之俗,謂江之瀼水為浩。”
5.
通“傲”。傲慢。參見“浩居”。
1.出自《說文通訓定聲·孚部》浩,假借為傲。
6.
通“皓”。白貌。參見“浩首”。
1.出自《昭夷子趙氏碑》姜牙浩首,實逢其良。
7.
姓。漢有浩商。見《漢書·翟方進傳》。
1.出自《廣韻?晧韻》浩,姓。漢青州刺史浩賞。
8.
水勢盛大貌。
1.出自《七發》浩瀇瀁兮,慌曠曠兮。
2.出自《贈白馬王彪》詩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縱橫。
3.出自《丹鉛雜錄·稱贊文章之妙》歐陽公之文,粹如金玉;蘇公之文,浩如江河。
9.
泛指大,遠。
1.出自《楚辭·九歌·東皇太一》陳竽瑟兮浩倡。
2.出自《祭弟文》六親憧心,姻朋浩泣。
3.出自《出京后舟中有作》詩后期浩難知,高吟但悲灑。
4.出自《〈禮運注〉序》浩乎孔子之道,蕩蕩則天,六通四辟,其運無乎不在。
1.好比;好象。
1.積聚財物。
1.積聚,蓄藏。
1.婉轉流暢。
1.即鹓雛。傳說中鸞鳳一類的鳥。
1.見"宛潬"。
1.婉曲而誠摯。
1.明顯貌。真切貌。
1.古代名劍。宛人于馮池所鑄。
1.彎曲的虹。
1.黃黑色。
1.郁結。
1.矛名。
1.猶言千里駒。比喻英俊有為的少年。
1.亦作"宛歟"。
2.委婉誠懇。
1.很象。
1.婉轉清麗。
1.宛馬。泛稱千里馬。
1.見"宛景矛"。
1.二古邑的并稱。即今之南陽和洛陽。常借指名都。
1.古代西域大宛所產的名馬◇亦泛指北地所產好馬。
1.謂渺茫廣遠。
2.柔媚;婉轉曼妙。
1.溫柔嫵媚。
1.謂曲折有致。
2.謂聲音婉轉悅耳。
1.冤惱;冤枉。
1.兔肉醬。
1.郁結之氣。
1.地名。古宛丘地為春秋時陳都,秦置陳縣,隋開皇初改稱宛丘縣,清為淮寧縣,即今河南淮陽縣。傳縣東南有宛丘,高二丈,但久已平沒,不可考。《詩.陳風.宛丘》"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即指此丘。一說,四方高中央低為宛丘。參閱《詩.陳風.宛丘》毛傳。
1.輾轉;曲折。
2.曲折婉轉。
1.神話傳說中的國名,其國在咸池日沒之所九萬里,以萬歲為一日。
1.委曲順從的樣子。
2.真切貌;清晰貌。
3.仿佛;很象。
1.委曲順從貌。
2.好象;仿佛。
1.曲折細密。
1.仿佛;好象。
1.盤旋屈曲貌。
1.舌頭卷曲。謂說不出話來。
1.轉頭。
1.和順;柔順。
1.正象;好象。
1.即宛馬。
1.含蓄曲折的情態。
1.亦作"宛亶"。亦作"宛澶"。
2.回旋盤曲。
1.寄生樹。
2.或曰為女蘿。
1.盤旋屈曲貌。
2.謂山川道路蜿蜒曲折。
3.遲回纏綿貌。
4.細弱貌。
5.真切可見貌;清楚貌。
1.彎曲;曲折。
2.宛轉委曲。
3.即宛委山。傳說禹登宛委山得金簡玉字之書,因以借喻書文之珍貴難得。如清阮元所輯叢書名《宛委別藏》,即取意于此。
1.山名。
1.逼真;極象。
1.曲折延伸貌。
2.龍蛇行貌。
3.謂輾轉。
1.同"宛延"。
1.同"宛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