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用手拔(草等)。
2.
動詞
〈方〉揪;拔。
1.
亦作“茠”。
2.
除去雜草。
1.出自《詩·周頌·良耜》其镈斯趙,以薅荼蓼。
2.出自《國語·晉語五》臼季使,舍於冀野,冀缺薅,其妻馌之。
3.出自《漢書·王莽傳中》予之南巡,必躬載耨,每縣則薅,以勸南偽。
4.出自《齊民要術·水稻》稻苗漸長,復須薅;拔草曰薅。薅訖,決去水,曝根令堅。
3.
泛指拔去。
1.出自《司徒兼侍中贈許國公神道碑銘》序自吾舅歿,五亂於汴者,吾苗薅而發櫛之,幾盡。
2.出自《林泉讀書齋銘》內刬其穢,外薅其戕。不吝以虧,不驕以亢。
3.出自《兒女英雄傳》鄧九公哈哈大笑道:“師傅又錯了?……薅你師傅的胡子好不好?”
4.出自《白洋淀紀事·村歌上篇》到地里,無非是鋤個小苗兒,卡個棉花叉兒,薅個菜苗兒,摘個豆角兒。
4.
方言。揪。如:薅走了司機戴的羊剪絨皮帽。
1.亦作"癡頑"。
2.謂藏拙﹐不合流俗。
3.愚蠢頑劣;愚蠢無知。有時亦用作謙詞。
1.見"癡頑老子"。
1.愚蠢遲鈍的老頭。多用為自嘲﹑自謙之辭。
1.亦作"癡妄"。
2.猶言癡心妄想。
1.亦作"癡望"。
2.呆看;注視。
1.譏稱妻子有外遇的人。
1.罵人的話。蠢人﹐笨東西。
2.指笨重的東西。
1.亦作"癡想"。
2.呆呆地想。
3.幻想。文學創作上的豐富想象。
4.不切實際﹐難以實現的想法。
1.幼稚;幼弱。
1.亦作"癡笑"。
2.傻笑。
一廂情愿地抱著不切實際的想法不努力而想成功,真是癡心妄想。
1.指秋蠅。
1.猶迂腐。
1.亦作"癡愚"。
2.愚昧﹐呆笨。
1.久雨。
1.亦作"癡云"。
2.停滯不動的云。語本唐李商隱《房中曲》"嬌郎癡若云﹐抱日西簾曉。"
1.見"癡云騣雨"。
1.形容男女沉迷戀情。
1.寒噤;發呆。
1.亦作"癡滯"。
2.呆滯。
1.謂愚劣的根性。
1.愚笨。
1.呆滯;呆板。
1.亦作"癡子"。
2.凡夫;愚人;無理智之人。
1.不慧;愚蠢。
1.呆坐。亦謂無變動。
1.獸名。果然的別名。亦以喻癡傻。
1.同"絺句繪章"。
1.葛布。
1.麻布短衣。
1.見"絺句繪章"。
1.同"絺句繪章"。
1.細葛布巾。
1.雕琢文辭,修飾章句。
1.葛布與絲綿。指夏衣與冬衣。
1.古代貴族用的有繡飾的禮帽。
1.指夏衣與冬衣。
1.細白葛布。
1.紛亂貌。
1.亦作"絺?"。
2.葛布的統稱。葛之細者曰絺,粗者曰绤。引申為葛服。
1.古代貴族禮服上的刺繡。引申為辭采,文采。
1.細葛布衣。
1.同"絺句繪章"。
1.同"絺句繪章"。
1.麻織物;細葛布。
1.宮殿螭階前坳處。朝會時為殿下值班史官所站的地方。
1.雕有螭形的宮殿臺階。
1.雕有螭形的碑額。
1.見"螭頭舫"。
1.龍與虎。比喻勇猛的將士。
2.傳說中的龍子之一。亦指器物上的龍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