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周代諸侯國名,戰(zhàn)國七雄之一,在今河南省中部、山西省東南一帶。
2.
名詞
〔名〕姓。
3.
名詞
〔名〕指韓國。
1.
古國名。公元前十一世紀周分封的同姓諸侯國。其地在今山西河津東北。西周、春秋間為晉所滅。
1.出自《詩·大雅·韓奕序》《韓奕》,尹吉甫美宣王也。
2.
古國名。戰(zhàn)國七雄之一。開國君主韓虔侯與魏文侯、趙烈侯本為晉卿,后瓜分晉國。公元前403年初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前230年為秦所滅。疆域約當今山西省東南角和河南省中部,介于魏、秦、楚三國之間,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3.
1897-1910年朝鮮的國名。1897年,李氏朝鮮國王高宗李熙(1863-1910年在位)改國名為“大韓”。建元光武。1910年為日本吞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朝鮮南半部稱大韓民國。
4.
姓。
5.
同“??”。水井周圍的木柵。
1.出自《說文·韋部》韓,井垣也。
2.出自《正字通·韋部》韓,《說文》:“垣也。”本作韓。
1.議婚的書信。
1.有婚姻關系的親戚。
1.嫁娶;結婚。
結婚時新娘穿的一種特制的禮服。
1.娶妻成家。
舊式結婚證書 。
1.舊時訂婚,由男女家寫明訂婚者姓名﹑生辰年月﹑家庭身份等,互相交換的柬帖。
指與配偶以外的人發(fā)生戀情。
1.指有婚姻關系的親戚。
1.結婚的儀式。
1.男女結為夫妻。因,通作"姻"。
規(guī)定有關婚姻和家庭制度的法律。
1.有婚姻關系的親戚﹑朋友。
1.有婚姻關系的家族。
1.昏暗困頓。
1.糊涂不清。
1.迷惘昏亂。
1.惑亂褻瀆。
1.迷糊不清。
1.亦作"惽惽"。
2.精神昏暗;神志不清。
3.指晦昧不明。
4.專一;專心致志。
1.亦作"惽惽罔罔"。
2.猶言昏昏沉沉。昏亂無知的樣子。
1.糊涂困惑。
1.昏亂沮喪。
1.糊涂;不明事理;迷糊不清。
1.亦作"惽亂"。
2.昏亂。
3.紛亂。
1.頭腦糊涂,眼睛昏花。形容年老體衰。
1.老朽昏庸。
1.昏暗而不明事理。
1.見"惛懵"。
1.亦作"惛瞢"。
2.迷糊不清。
1.昏迷。
1.糊涂荒謬。
1.神智不清貌。
1.昏暗閉塞。
1.昏亂的流俗。
1.亦作"惽恌"。
2.嘩亂,爭吵。
1.頭昏眼花。
1.亦作"惽憂"。
2.憂悶。《晏子春秋.問上七》"吳越受令,荊楚惽憂,莫不賓服。"張純一校注引王念孫曰"惽者,悶之借字也。"
1.昏庸愚昧。
1.昏亂。
1.守門的奴仆。
1.山名。在蒙古大漠以北『驃騎將軍霍去病破匈奴,封于狼居胥山,禪姑衍,臨瀚海而還。
1.亦作"姑瑤"。
2.山名。
1.見"姑媱"。
1.傳說中的水名。相傳周穆王妃盛姬病死,葬于樂池之南,靈車至重璧之臺,天子乃決姑繇之水以環(huán)繞喪車,名曰囧車。事見《穆天子傳》卷六◇用為悼念貴妃的典實。
2.大木名。
岳家稱女婿。
父親的姑夫。也叫姑爺(gūyé)。
1.山名。即姑蘇山。
2.海名。
1.我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名。西南夷之一。
1.同"姑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