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用紙、布或其他片狀物)纏繞;包扎。
2.
動詞
卷進去;夾雜在里面。
3.
動詞
〈方〉吸(奶)。
4.
名詞
(Guǒ)姓。
1.
亦作“褁”。
2.
攜帶。
1.出自《禮記·雜記下》君子既食,則裹其余乎?
2.出自《寫廬山圖上》詩石橋二客如有待,裹茶試泉春巖幽。
3.出自《續資治通鑒·宋太宗雍熙三年》彬不能制,乃裹五十日糧,再往攻涿州。
3.
停止。參見“裹足”。
1.出自《俏皮話·腳權》又他日,耳欲聽,目欲視,然所以供視聽者,又皆在室外,腳亦裹而不前,耳、目亦無如之何也。
4.
包羅;籠罩。
1.出自《淮南子·兵略訓》昔者楚人地,南卷沅湘,北繞潁泗,西包巴蜀,東裹郯邳。
2.出自《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稠花亂蕊裹江濱,行步欹危實怕春。
3.出自《水滸傳》分開人眾看時,中間裹著一個人。
4.出自《寒夜》他的思想被一張理不清的網裹住了。
5.
穿上;著。
1.出自《留別鄭三韋九兼洛下諸公》詩此時亦得辭漁樵,青袍裹身荷圣朝。
2.出自《送張拱微出都》詩一來裹青衫,觸事自悔尤。
3.出自《金甌缺》別瞧她們現在滿身裹著綾羅,誰知道她們在賦稅和債務的重重鞭撻下,被逼賣到這里來,當著主人和賓客的面強顏歡笑,背地里卻是熱淚暗注的苦況?
6.
果腹。
1.出自《贈崔立之》詩薄粥不足裹,深泥諒難馳。
7.
袋;包。
1.出自《酬黎居士淅川作》詩松龕藏藥裹,石唇安茶臼。
2.出自《集外集·〈癡華蔓〉題記》今則已無阿伽佗藥,更何得有藥裹。
8.
形狀。
1.出自《淮南子·俶真訓》塊阜之山,無丈之材,所以然者何也?皆其營宇狹小,而不能容巨大也;又況乎以無裹之者邪?
9.
花草的子房或果實。
1.出自《文選·宋玉〈高唐賦〉》綠葉紫裹,朱莖白蒂。
2.出自《文選·郭璞〈江賦〉》翹莖??蕊,濯穎散裹。
10.
方言。吸。
1.出自《四世同堂》﹝冠先生﹞用嘴唇裹了一點點酒,他砸著滋味說:“酒燙得還好!”
2.出自如:裹奶。
11.
包扎;纏繞。
1.出自《詩·大雅·公劉》迺裹餱糧,于橐于囊。
2.出自《左傳·莊公十二年》陳人使婦人飲之酒,而以犀革裹之。
3.出自《酉陽雜俎·物異》因命取上清玉珠,以絳紗裹之,系于頸。
4.出自《致虛雜俎》玄宗與玉真,恒于皎月之下,以錦帕裹目,在方丈之間互相捉戲。
5.出自《長夜》他把綠色的長袍子攬起來裹在腰里,緊走走,慢跑跑,不打算再追趕他們。
12.
引申為包。
1.出自《蹉跎歲月》阮廷奎重新裹了一張花煙,點燃火,吧嗒吧嗒抽著。
13.
用作包裹之物的計量詞。
1.出自《穆天子傳》朱三百裹,兀乃膜拜而受。
2.出自《老學庵筆記》紹興中,陳福公及錢上閣愷出使虜庭,至燕山,忽有兩人持炒栗各十裹來獻。
3.出自《聊齋志異·荷花三娘子》女曰:“宗郎是我表兄。聞病沉篤,將便省視,適有故不得去。靈藥一裹,勞寄致之?!?/p>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