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果實,植物開花后含有種子的部分。
2.
名詞
事情的結局;結果(跟“因”相對)。
3.
形容詞
不猶豫;堅決。
4.
副詞
果然,確實,真的。
5.
動詞
飽;充實。
6.
名詞
(Guǒ)姓。
7.
連詞
果然。
1.
亦作“菓”。
2.
事情的結局,結果。與“因”相對。
1.出自《代邽街行》人生隨事變,遷化焉可祈;百年難必果,千慮易盈虧。
2.出自《紅燭》詩灰心流淚你的果,創造光明你的因。
3.
成就;實現。表示事與預期相合。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君謀欲伐中山,臣薦翟角而謀得果。
2.出自《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3.出自《富春渚》詩久露干祿請,始果遠游諾。
4.出自《圣武記》〔英艦〕乃順抵廣東,圖占澳門,不果而去。
4.
飽足、充實。參見“果然”、“果腹”。
1.出自《桃花扇·入道》吸一滴之甘泉,津含萬劫;吞盈掬之玉粒,腹果千春。
5.
必行,堅持到底;誠信。參見“果刑信賞”。引申為果敢,有決斷。
1.出自《國語·晉語八》若是道也果,可以教訓,何敗國之有!
2.出自《論語·子路》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3.出自《國語·晉語一》君盍使之伐狄,以觀其果於眾也,與眾之信輯睦焉。
4.出自《抱樸子·逸民》魏武帝亦刑法嚴峻,果於殺戮。
5.出自《上皇帝萬言書》勉之以成,斷之以果。
6.出自《西廂記諸宮調》誰人比得他驍果。
6.
美味。
1.出自《國語·鄭語》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
7.
副詞。相當于“終于”。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
2.出自《國語·晉語三》佞之見佞,果喪其田;詐之見詐,果喪其賂。
3.出自《呂氏春秋·忠廉》吳王不能止,果伏劍而死。
8.
連詞。表示假設,相當于“若”、“如果”、“假使”。
1.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有帥而不從,臨孰甚焉?此之謂矣。果遇,必敗。
2.出自《西游記》妖王道:“果饒性命,愿入法門。”
3.出自《兩盜》嗟夫!此事確耶?此事果確,彼小娘子尚復何望?
9.
通“裹”。
1.出自《靈樞經·壽夭剛柔》皮與肉相果則壽,不相果則夭。
10.
佛家語。指按佛法修行達到一定的證悟境界。
1.出自《隋書·經籍志四》佛經者,西域天竺之迦維衛國凈飯王太子釋迦牟尼所說……由其道者,有四等之果:一曰須陀洹,二曰斯陀含,三曰阿那含,四曰阿羅漢。至羅漢者,則出入生死,去來隱顯,而不為累。
2.出自《贈無懷禪師》詩身從劫劫修,果以此生周。
11.
姓。清有果益亭。見清梁章鉅《浪跡叢談·巧對補錄》。
1.出自《萬姓統譜·哿韻》果,古巴子國。明果琳,武定人,弘治中貢士,任訓導。
12.
副詞。果真;當真。
1.出自《禮記·中庸》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2.出自《索蝦》詩慷慨胡隱君,果肯分惠否?
3.出自《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一·公孫龍》此其誤不辨自明。楊徒以姓名強合,則顏回即羌帥、毛遂果編氓、曾參實殺人、秋胡皆戲婦耶!
13.
副詞。究竟;終究。
1.出自《與馮宿論文書》不知其人果如何耳。
2.出自《答沖卿》詩賢愚各有用,尺寸果誰長?
3.出自《甄琛》人君之職為天養民者也,然一人至寡也,天下至眾也,人君果何以養之哉?
14.
副詞。果然,果如所料。
1.出自《韓非子·說難》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暮而果大亡其財。
2.出自《論衡·死偽》公不用,終伐宋,軍果敗。
3.出自《舊唐書·李訴傳》諸將失色。監軍使哭而言曰:“果落李佑計中!”
15.
樹木所結的果實。今泛稱草本植物的果實。
1.出自《易·說卦》為果蓏。
2.出自《李君墓志銘》五谷三牲,鹽醯果蔬,人所常御。
3.出自《西廂記》排著酒果,列著笙歌。
4.出自《中國栽培植物史·番茄》廣西地區有一種野番茄,蔓生,葉小,果小,結果成串。
16.
指樹木結果。
1.出自《題徐熙花》詩錦囊深貯幾春風,借問此木何時果。
1.指未正式出版﹐只是試驗性印行的書刊。
1.謂練習書法。
2.指練習寫文章。
3.動筆﹔開始動筆。
1.用兵。
2.軍事演習。
1.試行播放。
1.謂經過考試或考察后補缺。
1.考核才能。
1.古代考試取士的方法之一。有司就政事﹑經義等設問﹐令應試者作答。
1.品茶。
1.考察。
1.古代朝廷特派的鄉試試官。
1.試驗性生產。
1.嘗試。
2.考試﹑考查。
3.謂先嘗一下食品﹐以了解其味道。
1.舉行考試的場所。
1.機動車﹑機器等在裝配好以后﹐正式使用之前﹐先行試用﹐看它的性能是否合乎標準。
1.按一定程式寫的文字。
1.謂初試燒菜本領。
1.謂科舉考試落選。
1.衣﹑鞋等制成﹐穿著試試﹐看式樣等是否適合。
1.品嘗春茶。
2.謂在春天萌發。
1.試其膽識。
2.比試膽量。
1.舊俗農歷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晩上張燈﹐以祈豐稔﹐未到元宵節而張燈預賞謂之試燈。
1.正式進行某項工作之前﹐先做試驗﹐以取得經驗。
2.正式進行某項工作之前﹐做小型試驗的地方。
又稱測電筆”,簡稱電筆”。測試線路、用電器等是否帶電的電工工具。其結構和使用方法如圖所示。常見的有鋼筆式和旋鑿式兩種。使用時,手握金屬筆尾,不能碰到筆尖,筆尖觸及被測部位,通過氖管的發光與否,可判斷被測物體是否帶電。
1.謂從事文牘工作。
2.猶試卷。
1.試策和對策。
2.考對仗。
1.考試取士的名額。
1.即抓周。舊俗嬰兒周歲時﹐父母陳列各種小件器物﹐任其抓取﹐以試測小兒的未來志趣和成就。
1.試探法律﹐觸犯法律。參見"以身試法"。
2.考試律令知識。
1.謂鳥兒始飛。
2.制成的或修理后的飛機(或其他飛行器)作試驗性飛行﹐以檢查其性能。
1.工人或傭工在正式工作之前試做一個短時期的工作。
1.科舉時期州縣選送貢士進京參加會試。
1.出任官職。
2.主持考試的官吏。
3.未正式任命的官吏。
1.古代科舉考試時各地應試的人居住的場所。
1.一種圓底柱形或底部為圓錐形的玻璃管﹐亦可用石英或其他材料制成﹐用于化學實驗。
飛機進行的試探性質的航行。目的是了解新航線或熟悉陌生航線上的地形特征、氣象情況,檢查各種飛行保障設施,掌握準確的航行資料等。
1.謂花初放。
1.試呈技藝。
1.練劍﹔擊劍。
1.石名。在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傳說秦王或吳王試劍于此。見宋范成大《吳郡志.虎邱》。
2.石名。在江蘇省鎮江市北固山。相傳三國時孫權﹑劉備試劍于此。
3.石名。在江蘇省銅山縣東南漢高祖廟﹐宋蘇軾有銘。
4.石名。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伏波山還珠洞(也稱伏波巖)內﹐相傳漢馬援試劍于此。
5.石名。在湖北省鄂州市鄂城西山(即樊山)上﹐相傳三國孫權試劍于此。 6.石名。在湖南省平江縣東道巖山上﹐相傳許旌陽試劍于此。
①黑色硅質巖石,質地致密堅硬,根據金在石上磨擦形成的條痕,可檢驗金的成色。②比喻鑒定、識別的可靠方法十年的艱苦生活是真正的試金石,許多人經不起磨煉而離開了這塊貧瘠的土地。
1.品嘗新釀成的酒。
1.指科舉考試。
2.試著舉例。
1.考試時供應試人寫答案或應試人已寫上答案的卷子。
1.試行出版刊物。
2.指試行出版的刊物。
1.試著看看﹔且看。
1.考試。
1.考核﹐考查。
1.出任官吏。
1.考試條例。
1.檢試。
2.指檢驗和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