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圓規,畫圓形的工具。
1.出自《韓非子·飾邪》懸衡而知平,設規而知圓。
2.出自《呂氏春秋·分職》巧匠為宮室,為圓必以規,為方必以矩,為平直必以準繩。
3.出自《車渠碗賦》方者如矩,圓者如規。
4.出自《人類對形的認識的發展》在古代,人們不僅識別了各種不同的形,而且還創造了規、矩、準、繩等制作圖形的工具,用“規”畫圓,用“矩”作方,用“準”定平直,用“繩”量長短,能動地改造自然。
2.
畫圓。
1.出自《國語·周語下》且吾聞之成公之生也,其母夢神規其臀以墨曰: 使有晉國……故名之曰“黑臀”。
2.出自《草木子·雜俎》茄欲其子繁,待其花時,取葉布于過路,以灰規之,人踐之,子必繁也,俗謂之“嫁茄”。
3.
圓形。
1.出自《楚辭·大招》曾頰倚耳,曲眉規只。
2.出自《酉陽雜俎續集·支諾皋中》書生何諷常買得黃紙古書一卷讀之,卷中得發卷,規四寸,如環無端,何因絕之。
3.出自《霓裳中序第一·羽士丈室宣和古鏡》詞一規古蟾魄,瞥過宣和幾春色?
4.出自《牧羊哀話》萬山入眠,群星閃目,遠從東海天邊,更飛上了半規明鏡。
4.
借指日月之形。
1.出自《文選·謝靈運〈游南亭〉》詩密林含余清,遠峰隱半規。
5.
法度;準則。
1.出自《羽獵賦》醇洪鬯之德,豐茂世之規。
2.出自《舊唐書·陸贄傳》夫中夏有盛衰,夷狄有強弱,事機有利害,措置有安危,故無必定之規,亦無長勝之法。
3.出自《水師操演廢弛請飭查究折》福建廈門等處,文員修理船只,該弁索取陋規,有加無已。
6.
典范;風儀。
1.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且夫賢君之踐位也……必將崇論閎議,創世垂統,為萬世規。
2.出自《詠史詩》生為百夫雄,死為壯士規。
3.出自《云溪友議·狂巫訕》我宣宗文武光孝皇帝親綜萬機,恩覃九裔,可以農軒比德,舜禹同規。
7.
規勸;諫諍。
1.出自《左傳·襄公十一年》《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
2.出自《崔郾授諫議大夫制》夫以朕之不敏不明,托于人上,月環其七,而善惡蔑聞。豈諫諍之臣未盡規於不德耶?
3.出自《諫論下》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賞為千金,以刑為猛虎,使其前有所趨,后有所避,其勢不得不極言規失,此三代所以興也。
4.出自《郎潛紀聞》至孫文定公嘉淦以“自是”箴高宗,袁銑以“寡欲”規宣廟,昌言主德,風棱卓然,蓋古之遺直矣。
8.
規劃并占有。
1.出自《國語·周語中》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里以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備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
9.
謀求;謀劃。
1.出自《商君書·錯法》是以明君之使其民也,使必盡力以規其功。
2.出自《后漢書·荀彧傳》古人尚帷幄之規,下攻拔之力。
3.出自《相度準備賑濟第三狀》訪問諸郡富民,皆知來年必是米貴,各欲廣行收糴,以規厚利。
4.出自《光復會領袖陶成章革命史》庚子義和團起,成章思乘機謀刺殺西太后,因赴奉天,并歷游蒙古東西盟,覘形勢以規光復。
10.
效法,摹擬。
1.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奢未及侈,儉而不陋,規遵王度,動中得趣。
2.出自《進學解》上規姚姒,渾渾無涯。
3.出自《題黃濟叔摹泰山碑》黃濟叔規李斯《泰山碑》,為指頂小篆,纖微無不畢肖。
11.
古代田制之一。
1.出自《禮記·王制》百畝之分
12.
文體名。參閱明徐師曾《文體明辨·規》。
1.出自《文體芻言·箴銘類》規,亦告勉之辭。謂之規者,約之使合於法度也。此體古無所師,唐人以意為之(唐元結有“五規”: 《出規》、《處規》、《戲規》、《心規》、《時規》)。后人每有規條、規約之目,亦是此意。
13.
通“窺”、“闚”。窺察。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老子·德經》不規(窺)于牖,以知天道。
2.出自《韓非子·制分》然則去微奸之道奈何?其務令之相規其情者也。
3.出自《三國志·魏志·鐘會傳》明者見危于無形,智者規禍于未萌。
1.周代的法度﹑禮制。
1.周全方便。
1.謹密防患。
2.四周防護。
1.游獵地區一種用樺木樹皮構筑的輕便可移的屋子。
1.周朝的教化。
1.終生侍奉。
漢奸〓南沅陵人。早年留學日本。1921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脫離共產黨。曾任國民黨中央民眾訓練部部長、宣傳部代理部長,參與籌建特務組織復興社。1938年底隨汪精衛投敵,任偽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箲饎倮?,被判處死刑,后改判無期徒刑。死于獄中。
1.周王室的府庫。
1.循環;反復。
1.周代的法度。
1.周都鎬京。泛指京城。
1.指《尚書.周書》中的《大誥》﹑《康誥》﹑《酒誥》﹑《召誥》﹑《洛誥》等篇。
1.回環的樓閣。
1.慎密辯給。
2.接濟。
1.曲折綿延。
1.西周初期政治家。姓姬名旦,也稱叔旦。文王子,武王弟,成王叔。輔武王滅商。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攝政。東平武庚﹑管叔﹑蔡叔之叛。繼而厘定典章﹑制度,復營洛邑為東都,作為統治中原的中心,天下臻于大治◇多作圣賢的典范。參閱《史記.魯周公世家》。
2.春秋時天子之宰﹑卿士的通稱。
3.《論語.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后因以"夢見周公"喻夜夢?;蚴∽?周公"。
西周政治家。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周(今陜西岐山北),故稱為周公。先助武王滅商。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他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聯合紂王之子武庚和東方夷族反叛,他出師東征,平定叛亂,并大規模分封諸侯。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對后世影響很大。
1.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周恩來同志作為共產黨的代表曾駐在重慶﹑南京等地,其住所當時被稱為"周公館"。
1.《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后用為在位者禮賢下士之典實。
1.中間不分隔的房屋。
1.指聽從主人指揮的狗。
2.指走狗。
1.指石鼓文。古人以為刻于周代,故稱。
1.猶堅固。牢不可破。
1.環視。
2.周濟照顧。
1.縱觀;遍覽。
1.周代玉制的測日影的儀器。亦泛指測日影的圭表。
1.本謂行禮時步趨合乎規矩◇引申為拘泥于成法﹑準則。語出《禮記.玉藻》"周還中規,折還中矩。"
1.指古錢的圓邊及其方孔凸起的輪廓。
2.泛指物體的外緣裝飾。
1.普遍包容。
1.周代與漢代的并稱。
1.符合。
2.四圍合攏。
1.諧和;合諧。
1.周王。古亦稱帝王為后。
1.親密深厚;厚愛。
2.豐厚。
1.回護。
1.見"周旋"。
1.往復循環。
2.周圍;四周。
1.亦作"周遑"。
2.彷徨,猶疑不定。
1.見"周惶"。
1.亦作"周回"。
2.周圍。
3.環繞;回環。
4.循環;反復。
1.普遍賞賜。
1.周急,救濟急難。
1.周濟困急。
1.周年忌日。
1.古代祭典之一。謂遍祭祖先。
1.普遍深入。
2.普遍濕透。
3.猶周到。
1.荔枝品種名。
1.滿六十年。干支紀年一甲子為六十年,故稱。
1.宋代詞家周邦彥與姜夔的并稱。二人皆精于音律,自創新調,為格律詞派的代表。
2.指太姜。
1.謂周圍巡行警戒。徼,巡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