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仔細(xì)看。
2.
名詞
看到的景象。
3.
名詞
對事物的認(rèn)識或看法。
1.
亦作“観”。
2.
觀察;察看。
1.出自《荀子·強(qiáng)國》入境,觀其風(fēng)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
2.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
3.出自《前赤壁賦》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4.出自《張澹庵傳》觀其所與,而其人可知;觀其所行,而其心可知;觀其所言,而其志可知。
5.出自《紅樓夢評論》今既述人生與美術(shù)之概略如左,吾人且持此標(biāo)準(zhǔn),以觀我國之美術(shù)。
3.
示范;顯示。
1.出自《周禮·考工記·栗人》嘉量既成,以觀四國。
2.出自《漢書·嚴(yán)安傳》調(diào)五聲使有節(jié)族,雜五色使有文章,重五味方丈於前,以觀欲天下。
3.出自《冬狩行》君不見東川節(jié)度兵馬雄,校獵亦似觀成功。
4.
游覽。
1.出自《詩·鄭風(fēng)·溱洧》女曰觀乎?士曰既且。
2.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吾欲觀於轉(zhuǎn)附、朝舞,遵海而南,放於瑯邪,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觀也?
3.出自《擬古》詩伊昔不治業(yè),倦游觀五都。
4.出自《游靈巖記》泰山北多巨巖,而靈巖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來觀之。
5.
玩賞。
1.出自《書·無逸》繼自今嗣王,則其無淫于觀、于逸、于游、于田。
2.出自《穀梁傳·宣公二年》靈公朝諸大夫而暴彈之,觀其辟丸也。
3.出自《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詞要小舟行釣,先應(yīng)種柳;疏籬護(hù)竹,莫礙觀梅。
6.
多。
1.出自《詩·小雅·采綠》其釣維何,維魴及??。維魴及??,薄言觀者。
2.出自《秋胡行九章》蠶月觀時暇,桑野多經(jīng)過。
3.出自《揚子華畫》詩子亦觀病身,色空俱寂寞。
7.
鑒戒;借鑒。
1.出自《左傳·莊公二十三年》君舉必書。書而不法,后嗣何觀。
2.出自《逸周書·大聚》維武王勝殷,撫國綏民,乃觀于殷政。
3.出自《漢書·蒯通傳》故以交友言之,則不過張王與成安君;以忠臣言之,則不過大夫種。此二者,宜足以觀矣。
8.
容飾;形態(tài)。
1.出自《禮記·月令》﹝季春之月﹞后妃齊戒,親東鄉(xiāng)躬桑,禁婦女毋觀,省婦使以勸蠶事。
2.出自《養(yǎng)生論》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發(fā)沖冠。
3.出自《題陳章侯畫》是年秋,值公明圣湖,出此相視,裝潢有加,舊觀頓反。
9.
景象。
1.出自《封禪文》皇皇哉!此天下之壯觀,王者之卒業(yè)。
2.出自《岳陽樓記》銜遠(yuǎn)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3.出自《開國小言》詩一九四九年,國際慶偉觀。
10.
對事物的認(rèn)識或看法。
1.出自《后漢書·文苑傳上·黃香》帝會中山邸,乃詔香殿下,顧謂諸王曰:“此‘天下無雙江夏黃童’者也。”左右莫不改觀。
2.出自《為曹公作書與孫權(quán)》夫似是之言,莫不動聽,因形設(shè)象,易為變觀。
11.
通“勸”。
1.出自《禮記·緇衣》昔在上帝,周田觀文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
12.
通“涫”。沸滾。
1.出自《周禮·夏官·序官》司爟
2.出自《說文·水部》涫,沸也
13.
占卜。
1.出自《史記·天官書》觀成潢。
2.出自《思玄賦》懼筮氏之長短兮,鉆東龜以觀禎。
14.
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巽上。
1.出自《易·觀》象曰:“風(fēng)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shè)教。”
2.出自《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陳侯使筮之,遇《觀》之《否》。
15.
觀看;觀覽。
1.出自《詩·小雅·庭燎》君子至止,言觀其旗。
2.出自《周書·長孫澄傳》雖不飲酒,而好觀人酣興。
3.出自《〈宛陵詩選〉序》長夏簡出齋閣,因舊所批勘,博觀而約取之,為二卷,其的然可傳可誦者,似為無遺。
4.出自《海曙樓銘》觀天地之大於海,觀海於日出,觀日出於臨溟峻極之山。
5.出自《墳·摩羅詩力說》晨瞻曉日,夕觀繁星。
16.
引申為示意。
1.出自《韓非子·喻老》越王入宦於吳,而觀之伐齊以弊吳。
17.
引申為效法。
1.出自《朝奉大夫尚書度支郎中王公行狀》安有逆丑而廟食者乎?長吏不能革舊俗之濫,民何觀焉!
在廣東省河源市西北部。1960年建成。面積390平方千米。總庫容115億立方米。發(fā)電裝機(jī)總?cè)萘?95萬千瓦,年發(fā)電量117億千瓦小時。具有防洪、灌溉、養(yǎng)殖、發(fā)電等效益的綜合利用工程。
1.《舊唐書.馬周傳》載﹐馬周早年窮困不得志﹐初游長安﹐路過新豐﹐住于旅店中﹐受到店主的冷遇◇到京城﹐住在大將澄家里﹐替澄向唐太宗寫條陳﹐為唐太宗賞識﹐得到破格任用◇因以"新豐客"指懷才不遇﹐行旅在外遭冷落的人。
1.懸系之繩斷絕。
2.相差極遠(yuǎn)。
1.深入敵方缺乏后援之孤軍。
1.古代婦人封號。晉已有此稱。唐制,五品母妻為"縣君"。宋庶子﹑少卿監(jiān)﹑司業(yè)﹑郎中﹑京府少尹﹑赤縣令等官之妻封"縣君"。元制與唐制同。明代郡王曾孫女稱"縣君"。
2.命婦的通稱。
1.即縣試。
1.懸在空中。比喻不接觸實際。
1.美玉名。
1.縣之吏役。
1.指椽子和屋檐木相接之處。《淮南子.本經(jīng)訓(xùn)》"夏屋宮駕,縣聯(lián)房植。"高誘注"縣聯(lián),聯(lián)受雀頭著桷者,一曰辟帶也。"按,雀頭指屋檐;桷是方的椽子。一說,"縣聯(lián)"為"綿聯(lián)"之誤。
1.懸梁。指苦學(xué)。
1.高名令聞。
1.舊俗宗室之女封縣主者,其夫稱縣馬。
1.前后兩柱之間的柁梁。
1.古時守城之閘板,安裝于內(nèi)城門,無事則懸起,寇至則下之。
1.謂性命所懸系。
1.儒家之說,以四海之內(nèi)為九州,其一為畿內(nèi),天子所治。夏稱縣內(nèi),殷周曰畿。
1.爵名。
1.旗幟懸空隨風(fēng)飄蕩。喻心神不定。
1.舉烽火。
1.傳說中神仙居處,在昆侖山頂。亦泛指仙境。
1.懸掛于高處而令人仰慕。
1.見"縣罄"。
1.亦作"縣磬"。
2.懸掛的磬,喻空無所有,貧困之極。
1.山頂上的泉水;瀑布。
1.古代遂之屬官。一說即縣正。
2.同縣之人。
1.出具賞格。
1.縣軍。
1.周代官名。主縣之獄訟。又名野司寇。
1.縣中街市。
1.清代由縣官主持的考試。取得出身的童生,由本縣廩生保結(jié)后才能報名赴考。約考五場,試八股文﹑試帖詩﹑經(jīng)論﹑律賦等。事實上第一場錄取后即有參加上一級府試資格。
1.懸掛首級。
1.縣級行政單位執(zhí)行公務(wù)的處所。
1.縣令﹑縣長,主一縣之政者。
1.瀑布;懸泉。
1.懸耜。謂閑置農(nóng)具,不耕作。
1.古代婦女封號。
1.舊時對縣令﹑縣知事的俗稱。
1.縣府文書。
1.亦作"縣庭"。
2.古稱縣官行使政令的處所。
1.泛稱一般地方行政機(jī)關(guān)。亭為秦漢時鄉(xiāng)以下的一種行政機(jī)關(guān)。
1.見"縣廷"。
1.縣署之雜役。
1.三國魏以縣封諸王,其郡為國。見《三國志.魏志.彭城王據(jù)傳》。晉始定為爵名,后改正縣王,增邑三千戶,制度如郡侯。見《晉書.職官志》。南北朝間或置之。
1.懸網(wǎng)。比喻法令刑律。
1.中國共產(chǎn)黨縣一級委員會的簡稱。
2.指中國共產(chǎn)黨縣一級委員會的負(fù)責(zé)干部。
1.官名。秦漢縣令﹑縣長下置尉,掌一縣治安。歷代因之。元于縣尉外,兼置典史。明廢尉,留典史,掌尉事,后因稱典史為"縣尉"。
1.遙遠(yuǎn)貌。
1.天象。
1.謂奏鐘磬之類的樂器。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