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把東西貫通以后連起來。
2.
名詞
(~兒)連貫起來的東西。
3.
量詞
(~兒)量詞,用于成串兒的東西。
4.
動詞
暗中勾結;溝通。
5.
動詞
錯誤地連接。
6.
動詞
由這里到那里走動。
7.
動詞
指演戲劇、雜耍等,現多用于扮演非本行當的戲曲等角色。
8.
動詞
兩種不同的東西混雜在一起而改變了原來的特征。
9.
名詞
(Chuàn)姓。
1.
亦作“賗”。
2.
串通,勾結。
1.出自《蝴蝶夢》你也招承,我也招承,想是串定的。
2.出自《儒林外史》我賭氣不賣給他,他就下一個毒,串出上手業主拿原價來贖我的。
3.出自《上海的早晨》誰曉得嚴律師是個刀筆吏……朱延年又是個流氓,兩個人串在一起。
3.
游逛;走訪。
1.出自《宣和遺事》﹝徽宗等﹞向汴京城里串長街,驀短檻。
2.出自《水滸傳》從小兒在東京時,只去行院人家串,那一個行院不愛他?
3.出自《女店員》你得一邊走一邊吆喝,串遍大街小巷。
4.
竄;穿越。
1.出自《梁州第七·射雁》曲諕得???兒連忙向敗荷里串。
2.出自《曲江池》他將那花陰串,我將這柳徑穿。
3.出自《兒女英雄傳》雨越不住,水越加漲……那水直串到本工的上泊岸里,刷成了浪窩子。
4.出自《眷戀土地的人·莊稼漢的流浪》不久,一隊穿軍衣的男女青年從街上串過,到處張貼起五顏六色的標語。
5.
表演;演奏。
1.出自《陶庵夢憶·不系園》是夜彭天錫與羅三與民串本腔戲,妙絕;與楚生素芝串調戲,又復妙絕。
2.出自《聊齋志異·彭海秋》客於襪中出玉笛,隨聲便串,曲終笛止,彭驚嘆不已。
3.出自《子夜》他們想要串什么鬼戲,也是來不及。
6.
舂,搗。
1.出自《兒女英雄傳》給的是沒串過的糙米。糙米串細米,有一得一,準準的得折耗二成糠秕。
7.
指錯誤地連接。電話串線;看書串行。
1.出自《喬遷之“喜”》然而很快地就惶然不安,因為電話老是串線。
8.
支取貨物的單據。本作“賗”。參見“串子”。
1.出自《俗言》《文字指歸》云:“支財貨契曰賗。”今倉庫收帖曰串子,省貝字。
9.
量詞。用于連貫一起的事物。
1.出自《翰林志》其日尚食供素饌,賜茶十串。
2.出自《儒林外史》桌上擺著一座香爐、一個燈盞,一串念珠。
3.出自《馬耳山》詩我想著,除了一串悲傷的故事,該還給我述說一些新的事情。
10.
連貫,貫穿。
1.出自《妾薄命》詩玉貌歇紅臉,長顰串翠眉。
2.出自《閑情偶寄·詞曲·音律》音調雖協,亦須文理貫通,始可串離使合。
3.出自《藝海拾貝·核心》用一根思想的線去串起生活的珍珠。
11.
量詞。舊時制錢一千文之稱。
1.出自《紅樓夢》另有表禮二十四端,清錢五百串,是賞與賈母王夫人及各姊妹房中奶娘眾丫鬟的。
2.出自《關于相豬》二百斤的肉豬,豬價一十六串,屠坊仍可賺約二至三串的錢。
1.趨向私利,違背正義。鄉,通"向"。倍,通"背"。
1.春秋齊掌一鄉的官吏。相當于鄉大夫。
1.亦作"鄉鄰"。
2.同鄉;鄰居。
1.鄉間樓屋。
1.指還鄉之路。
1.亦作"鄊閭"。
2.古以二十五家為閭,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因以"鄉閭"泛指民眾聚居之處。
3.家鄉;故里。
4.鄉親;同鄉。
1.鄉里的評論。古代由鄉大夫考核評論,推舉人材。
1.鄉村;村落。
1.亦作"鄉夢"。
2.思鄉之夢。
1.鄉里,家鄉。面,地面。
1.指周代六鄉之民。
2.鄉下人;農民。
1.在同鄉前輩前謙稱自己。
1.鄉路。
1.向往思慕。鄉,通"向"。
1.謂同意并加采納。
1.爵號名。
1.指同鄉和年輩相同的友人。
1.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1.鄉下農民。
1.語本《論語.鄉黨》"鄉人儺,朝服而立于阼階。"何晏集解"儺,驅逐疫鬼。"后世指迎神驅鬼的民俗。
1.鄉村。因其地處偏僻,故云。
1.鄉里公眾的評論。古代鹽人才的重要依據。
1.猶言鄉貫門族。
1.同鄉親戚。
1.鄉里中年高德劭的人。
1.鄉下人的習氣或樣子。
2.方言。指物品的外形﹑色彩等粗俗,不雅致。
1.六鄉的器服。
1.指同鄉的人。
2.農村中對當地人的通稱。
3.同鄉親戚。
1.同鄉的人。
1.思鄉的心情。
2.鄉誼。
1.南宋科舉制度,于鄉貢前一年先行鄉飲酒禮,然后送試院。州縣邀請合格應舉的士子赴鄉飲酒禮,稱為"鄉請"。
1.猶首丘。鄉,通"向"。舊說狐死首向丘穴,故以"鄉丘"比喻心懷故里。
①鄉下;窮鄉僻壤仆鄉曲布衣|鄉曲之民,各有其事。引申為孤陋寡聞鄉曲之見。②家鄉;故鄉長無鄉曲之譽。③同鄉的人;鄉親糾合鄉曲及宗室五六百人。
1.指地方權力。
1.鄉土;家鄉。
2.指地方。
1.同鄉的人。
2.鄉下人。有時亦指俗人。
3.指鄉大夫。
1.在鄉里的職任。
1.謂有榮于鄉里。
1.古代鄉官之一。主役賦等。
1.家鄉的山。借指故鄉。
1.在鄉里中處處訕謗別人﹑抬高自己的人。
1.周制,王城外百里郊內分鄉,二百里至三百里為稍◇因以"鄉稍"泛指都城以外的地區。
1.猶鄉里,故鄉。
2.同鄉士子會文的結社。
1.古代射箭飲酒的禮儀。鄉射有二一是州長春秋于州序(州的學校)以禮會民習射;一是鄉大夫于三年大比貢士之后,鄉大夫﹑鄉老與鄉人習射。
鄉間紳士,有財勢有名望的地主、退職官僚告老還鄉,做了一名鄉紳|開列了一張本地鄉紳的名單。
1.《周禮》官名。地官司徒之屬。每三鄉共鄉師二人,掌理治下鄉的教育行政,并監督鄉以下各級行政長官處理政務。
2.春秋齊楚之制,郊內以二千家為一鄉,每鄉置鄉師一人。與周制不同。
3.指地方官吏。
1.往時,昔時。鄉,通"向"。
1.指驛吏。
1.《周禮》官名。執掌本鄉兼掌國中的獄訟。
2.猶鄉紳。
3.古代賜給耆老的爵號名。
明清兩代科舉考試的一級,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舉行,由本省秀才與監生參加,考中者稱舉人,可參加會試;會試落第,也可依科選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