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緣故,原因。
2.
名詞
意外的事情。
3.
副詞
故意。
4.
形容詞
原來的;從前的;舊的。
5.
名詞
老朋友。
6.
動詞
死;已經死亡。
7.
連詞
連詞,所以。
8.
名詞
(Gù)姓。
1.
緣故;原因。
1.出自《墨子·經上》故,所得而后成也。
2.出自《左傳·莊公三十二年》惠王問諸內史過曰:是何故也?
3.出自《史記·孔子世家》季平子與郈昭伯以斗雞故得罪魯昭公,昭公率師擊平子。
4.出自《百喻經·使兒著戲羅剎服共相驚怖喻》以我見故,流馳生死,煩惱所逐,不得自在。
5.出自《紅樓夢》﹝冷子興﹞見他說得這樣重大,忙請教其故。
6.出自《皮帶》為工作之故,他每天早晨還習三張小楷。
2.
事,事情。
1.出自《易·系辭上》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2.出自《漢書·吳王劉濞傳》以漢有賊臣錯,無功天下,侵奪諸侯之地,使吏劾擊訊治,以侵辱之為故,不以諸侯人君禮遇劉氏骨肉。
3.出自《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出而視事,又不過有司之細故。
3.
特指祭祀、期會等大事。
1.出自《禮記·玉藻》君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
2.出自《漢書·禮樂志》大臣特以簿書不報,期會為故。
4.
意外或不幸的事變。
1.出自《周禮·天官·宮正》國有故。
2.出自《梁書·韋睿傳》齊末多故,不欲遠鄉里,求為上庸太守,加建威將軍。
3.出自《北京韓魏公祠堂記》當仁宗之末,英宗之初,朝廷多故。
4.出自《金壺浪墨·堪輿》嗣是甫及三年,疊遭大故,家亦中落。
5.
事理。
1.出自《易·系辭上》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6.
指舊的事物。
1.出自《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2.出自《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出自《送窮文》攜朋挈儔,去故就新。
4.出自如:吐故納新。
7.
舊典;成例。
1.出自《左傳·定公十年》齊魯之故,吾子何不聞焉?
2.出自《史記·商君列傳》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
3.出自《兩浙路轉運使司封郎中王公墓表》服除,特授大理寺丞。俄又遷太子中允,同判太府寺。故無同,皆異恩也。
8.
指舊交;舊友。
1.出自《孟子·盡心上》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
2.出自《遇薛明府謁聰上人》詩欣逢柏梁故,共謁聰公禪。
3.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只是非親非故,不過因對門在此,禮物往來得兩番,沒個名色,遽然相見,恐怕惹人議論。
4.出自《大刀記》你們一不沾親,二不帶故,為何替他“闖衙喊冤”?
9.
陳舊的。參見“故粟”。
1.出自《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取黍米一升,作稠粥;以故布廣三四寸,長七八寸,以粥糊布上,厚裹蹄上瘡處。
10.
過去;從前。
1.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2.出自《水經注·原公水》縣,故秦置也。
3.出自《奇異的書簡》他們已不再年輕了。鬢發已染上白霜,只有丹心如故。
11.
先,祖先。
1.出自《穀梁傳·襄公九年》春,宋災。外災不志,此其志,何也?故宋也。
12.
詭詐;巧偽。
1.出自《荀子·王霸》大國之主也,不隆本行,不敬舊法,而好詐故。
2.出自《淮南子·主術》上多故則下多詐。
3.出自《與山巨源絕交書》欲降心順俗,則詭故不情。
13.
死亡。
1.出自《漢書·蘇武傳》單于召會武官屬,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夫人已故,房中有一班姬妾,多會吹彈歌舞。
3.出自《山中》詩我住的是一個已故資本家留下的別墅。
14.
弒。殺的婉辭。
1.出自《穀梁傳·桓公元年》繼故不言即位,正也。
2.出自《穀梁傳·文公十八年》冬,十月,子卒。子卒不日,故也。
15.
副詞。本,本來。
1.出自《荀子·性惡》凡禮義者,是生於圣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
2.出自《晏子春秋·雜上五》嬰故老耄無能也,請毋服壯者之事。
3.出自《白頭吟》兔絲故無情,隨風任傾倒。
16.
連詞。所以,因此。
1.出自《論語·先進》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出自《顏氏家訓·序致》追思平昔之指,銘肌鏤骨,非徒古書之誡,經目過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為汝曹后車耳。
3.出自《上杜學士言開河書》水有所去,故人無水憂。
4.出自《秀露集·關于紀昀的通信》他所留下的《紀文達公遺集》,實在沒有什么內容,都是應酬之作,纖細輕浮,故流傳不廣。
17.
通“胡”。代詞。表示疑問,相當于“何”、“為什么”。
1.出自《晏子春秋·雜下二七》嬰聞之,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嬰非有異於人也,常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難及也?
2.出自《呂氏春秋·淫辭》罪不善,善者故為不畏。
18.
通“詁”。
1.出自《漢書·劉歆傳》初《左氏傳》多古字古言,學者傳訓故而已。
2.出自《漢書·儒林傳·丁寬》作《易說》三萬言,訓故舉大誼而已,今《小章句》是也。
19.
通“固”。閉固。
1.出自《大戴禮記·文王官人》雖欲故之中,色不聽也。
20.
通“辜”。過失;罪惡。
1.出自《論語·微子》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2.出自《呂氏春秋·行論》親帥士民以討其故。
3.出自《漢書·賈誼傳》般紛紛其離此郵兮,亦夫子之故也。
21.
通“雇”。出錢叫人做事。
1.出自《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夫士卒盡家人子,起田中從軍,安知尺籍伍符
22.
姓。宋有合肥縣丞故宿。見《萬姓統譜·去遇》。
1.出自《萬姓統譜?遇韻》故,見《姓苑》。宋故宿,字武平,合肥縣丞。
23.
副詞。時常;常常。
1.出自《春水》詩已添無數鳥,爭浴故相喧。
2.出自《次韻知命永和道中》虛舟不受怒,故在蓼灘橫。
24.
副詞。久,長久。
1.出自《寄泰州曾侍郎》詩八年門第故違離,千里河山費夢思。
2.出自《明發三衢》詩雨無多落泥偏滑,溪不勝深岸故頹。
25.
副詞。尚;還;仍然。
1.出自《抱樸子·對俗》《史記·龜策傳》云:江淮間居人為兒時,以龜枝床,至后老死,家人移床,而龜故生。
2.出自《新唐書·李百藥傳》帝顧其名謂虞世基曰:“是子故在,宜斥丑處。”乃授建安郡丞。
3.出自《北岳辨》予嘗親至其廟,則嘉貞碑故在。
26.
副詞。故意。
1.出自《書·大禹謨》宥過無大,刑故無小。
2.出自《明史·湯開遠傳》聲罪不足服罪,而故者更借誤者以實口。
3.出自《澹定集·讀作品記(二)》賣關子之說,見于通俗演唱,然亦只是故作驚人,籠絡聽眾,以利下場的生意經。
27.
副詞。特意;特地。
1.出自《呂氏春秋·制樂》今故興事動眾以增國城,是重吾罪也。
2.出自《世說新語·政事》王謂何曰:“我今故與林公來相看,望卿擺撥常務,應對玄言。”
3.出自《三國志平話》一千里地,故來尋你兄弟、哥哥。
28.
副詞。必定;一定。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秦客卿造謂穰侯章》吳不亡越,越故亡吳;齊不亡燕,燕故亡齊。
2.出自《寒食日出游》詩明宵故欲相就醉,有月莫愁當火令。
29.
副詞。誠然;畢竟。
1.出自《左傳·襄公九年》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誣也。
2.出自《世說新語·言語》羊叔子自復佳耳,然亦何與人事,故不如銅雀臺上妓。
30.
副詞。猶卻;乃。
1.出自《呂氏春秋·審己》臣以王為己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邪?
2.出自《史記·趙世家》秦服其勞而趙受其利,雖強大不能得之於小弱,小弱故能得之於強大乎?
31.
副詞。猶豈。
1.出自《戰國策·齊策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
2.出自《春秋繁露·玉英》賢臣故盜地以下敵,棄君以避患乎?
3.出自《吁嗟篇》驚飆接我出,故歸彼中田?當南而更北,謂東而反西。
32.
連詞。于是。
1.出自《山海經·北山經》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33.
連詞。反而。
1.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下》燕人無惑,故浴狗矢。
34.
連詞。若;如果。
1.出自《新書·修政語上》故使人味食然后食者,其得味也多;若使人味言然后聞言者,其得言也少。
2.出自《解嘲》故有造蕭何之律於唐虞之世,則悂矣。
35.
連詞。猶則。
1.出自《墨子·天志中》當若子之不事父,弟之不事兄,臣之不事君也,故天下之君子與謂之不祥者。
2.出自《戰國策·東周策》君必施於今之窮士,不必且為大人者,故能得欲矣。
36.
連詞。因而;因以。
1.出自《淮南子·泰族》乃澄列金木水火土之性,故立父子之親而成家;別清濁五音六律相生之數,以立君臣之義而成國。
2.出自《史記·五帝本紀論》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37.
指古代。
1.出自《莊子·秋水》證向今故。
1.一天天地損削縮減。
1.一天天一月月地銷熔﹑減損。
1.日日更新。
1.每天每月都有變化﹑增加。形容不斷發展。
天天更新,月月不同。形容發展變化極快或很大浦東發展,日新月異。
1.日日更新,月月顯著。形容蓬勃發展。
1.一天跑千里路。形容速度極快。
1.古代以日比喻帝王,故帝王之弟﹑妹稱帝王為"日兄"。
政府為實現一定的目標而采取的影響人口變動的各項措施的總稱。包括生育政策、婚姻政策、健康政策、就業政策等。
1.人的外貌風度。
1.人馬疲倦困乏。
2.形容體力疲勞不堪。
1.枯干的人尸。
1.俗謂在客人面前胡鬧。多指小孩。
1.人吹簫所發出的音響。籟,古代管樂器。一說即排簫。
2.泛指人發出的聲音。
3.指人力精工制作的作品。
1.人世的歡樂。
1.泛指人。
2.人的總稱,指人的全體。
1.謂離開故鄉,無親無故,失去依靠,遭人輕視。
1.平民,百姓。
1.做人的道德規范。
1.人的勞力,人的力量。
2.勞動力。指從事勞作的人。
3.仆役。
1.如人之直立。
1.百姓與吏胥。
2.官吏。
3.特指下級官吏。
1.人的等級序列。
1.人的性靈。
2.生靈,百姓。人為萬物之靈,故稱。
1.指有某種社會地位的同類人。
2.謂評論人物。
3.連續不斷的人群。
4.人工流產的省稱。
1.樹名。即檉柳。
1.比喻人中俊杰。
2.蛔蟲的別稱。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四.蛔蟲》。
1.俘虜。
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道德關系以及應當遵守的道德規范。孟子提出。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人又稱為五倫”。
1.猶言人圈子。指眾人中間。
1.人聚居的地方。
1.傳說中的水中怪物。
2.人與馬。多指軍隊。
3.泛指為達到某一目標而組織起來的人眾。
4.指某個組織的成員。
1.因人多造成了困難。
1.唐代李義府的綽號。謂其外表柔順而內心陰險。
1.用人環列護衛以為門。
2.人品與門第。
3.他人門下。
4.黃河中的峽名。在河南陜縣東北的三門山北側,與神門﹑鬼門并列。
1.泛稱許多人。
1.人民。
1.人的臉面。
2.指人。
3.猶人情。
4."人面獸心"的省語。參見"人面獸心"。
1.《晉書.苻朗載記》"朗曰'吏部為誰,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國寶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后因以"人面狗心"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學低下的人。
2.猶言人面獸心。
1.外貌是人,心腸如獸。形容人不開化,近似禽獸。
2.形容為人兇殘卑鄙。
1.果實名∷似人面。
2.面具。
在有階級的社會中,與敵人相對的社會基本成員。由若干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構成,以勞動者為主體。在中國現階段,人民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
中國的法定貨幣。以元為單位。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票面額主幣有100元、50元、10元、5元、2元、1元,輔幣有5角、2角、1角和5分、2分、1分。1980年4月15日起,中國人民銀行又陸續發行面額為1元和5角、2角、1角的金屬人民幣。人民幣的符號為啤保取人民幣單位元”字漢語拼音yuan”的首字母y加兩畫而成,讀音同元”。
①1921年9月在上海成立。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出版機構。負責人李達。出版發行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和翻譯著作。1923年與新青年社合并。②1950年12月在北京成立。主要出版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黨和國家領導人著作和重要文獻、文件,以及哲學、經濟、歷史等方面的讀物。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址。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西側。1959年建成。總建筑面積1718萬平方米。內由萬人大會場、五千人宴會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樓三部分組成。正門面對天安門廣場,門頂上鑲嵌著中國國徽。建筑造型雄偉壯麗,具有民族風格。
1.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簡稱。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體,國家的根本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行政機關、司法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適合中國國情,具有顯著的優點。
1958年8月,中共中央通過了《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隨后,在全國掀起了人民公社化運動。10月底,全國農村實現公社化。原有的七十四萬多個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組成為二萬六千多個人民公社,參加公社的農戶有一億二千萬戶,占全國農戶的99%以上。由于人民公社化運動違反了生產關系要同生產力發展狀況相適應的客觀規律,妨礙和破壞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通知,實行政社分開,到1984年底,全國建立了九萬多個鄉(鎮)政府,農村人民公社制度已經不復存在。
月刊。1950年7月創刊于北京。刊載有關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人民生活、自然風光、歷史文物等方面的圖片及文字。用漢、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英、俄、法、日、西班牙、德、印地、阿拉伯等二十種文字出版。
1.我國維持社會秩序和治安的武裝力量。亦指構成這種力量的人員,簡稱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