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子、~兒)懸掛或探取東西用的器具,形狀彎曲,頭端尖銳。
2.
名詞
(~子、~兒)形狀像鉤子的。
3.
名詞
漢字的筆畫,附在橫、豎等筆畫的末端,成鉤形,形狀是“亅、乛、乚、?”。
4.
動詞
使用鉤子或鉤狀物搭、掛或探取。
5.
動詞
探求;查考。
6.
舊同“勾”。
7.
動詞
一種縫紉方法,用針粗粗地縫合衣邊。
8.
動詞
用鉤針編織。
9.
名詞
鉤形符號,形狀是“√”,一般用來標示內容正確的文字、算式或合格的事物,舊時也用作勾乙或刪除的符號。
10.
名詞
說數(shù)字時用來代表“9”。
11.
名詞
(Gōu)姓。
1.
同“鉤”。
1.出自《龍龕手鑒?金部》鉤”,“鉤”的俗字。
2.出自《莊子?胠篋》毀絕鉤繩而棄規(guī)矩。
3.出自《落日》落日在簾鉤,溪邊春事幽。
4.出自《集外集?無題二首之一》六代綺羅成舊夢,石頭城上月如鉤。
1.對囚犯進行審問。
1.古代軍中前衛(wèi)部隊持以報警的旗幟。
1.憂慮,掛念。
1.謂思慮放蕩失當。
1.考慮到將來。
1.見"慮虒尺"。
1.順從。
2.率領。
1.猶敗筆。
1.全部改變。
1.猶率土。
1.儉約;簡單。
1.湊錢。
1.遵循常規(guī)。
2.經(jīng)常;通常。
1.草率寫成。
1.自始。
1.順從;遵循。
2.跟從。
1.坦率豁達。
1.古代為死者著衣畢,再加于尸的大帶。
1.唐代的一種雜稅,即對富戶按其財產的比率強制舉債。
1.謂以自身的表率行為對他人進行教導。
2.率領。
1.爽直。
1.遵循正道。
1.謂遵循前人之德。
1.常法。
1.大多。
1.猶率割。
1.語出晉陸機《文賦》"或操觚以率爾,或含毫而邈然。"本謂文思敏捷,成文迅速◇稱草率成文為"率爾操觚"。
1.無足輕重的人。
1.遵循法度。
1.相率而服從。亦指順服。
1.古官署名。秦設,漢因之。晉有五率府,即左衛(wèi)率﹑右衛(wèi)率﹑前衛(wèi)率﹑后衛(wèi)率和中衛(wèi)率。南北朝及隋迭有因革,至唐乃有十率府。皆太子屬官,掌東宮兵仗﹑儀衛(wèi)及門禁﹑徼巡﹑斥候等事。宋不常設,明廢。
1.相率割剝。
1.即率更令。
2.指唐書法家歐陽詢。詢曾任率更令,故稱。
3.指歐陽詢的法書。
1.古官名。秦置,漢因之。為太子屬官,掌漏刻。晉主宮殿門戶及賞罰之事,職如光祿勛﹑衛(wèi)尉。隋掌伎樂漏刻。唐稱率更寺令,加掌皇族次序及刑法事。參閱《文獻通考.職官十四》。
1.唐書法家歐陽詢曾任太子率更令,故稱其書體為率更體。
1.古代天子欲勸天下務農,為表示身先天下,故于孟春之月親耕籍田,謂之率耕。
1.因襲古代。
1.歸順。
1.放情,任性。
1.猶律己。
1.計算。
1.簡約。
1.敏捷健壯。
1.帶領。
1.實行教化。
2.遵從教導。
1.猶言都是。
1.謂遵循舊制。語出《詩.大雅.假樂》"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1.輕易而就。
2.隨便。
1.杰出,特異。
1.按比率捐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