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疙瘩”,①皮膚上突起或肌肉上結成的病塊。②小球形或塊狀的東西。③比喻不易解決的問題。④比喻不通暢、不爽利的話。⑤〈方〉量詞,用于球形或塊狀的東西。
1.
見“疙瘩”。皮膚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結成的硬塊。
1.出自《水滸傳》你不是耍,若跌下來,好個大疙瘩。
2.出自《通俗編·身體》今以皮膚小腫為疙瘩……瘩,都合切,見《字林》。
3.出自《脊背與奶子》再幾下,疙瘩破了皮,血沁出了白布大衣。
4.出自《降桑椹》俺兩個說下咒愿,有一個私去看病的,嘴上就生僵疙疸。
2.
見“疙瘩”。球形或塊狀的東西。
1.出自《西游記》只見窗欞上掛著一條赤金……有指頭粗細,底下是一個蒜疙瘩的頭子。
2.出自《荊釵記·春科》橘子生來耀日光……后來結成一個大疙瘩,剖開來到有七八囊。
3.出自《雪中花》詩這大地——簡直凍成了個冰疙瘩。
4.出自《暴風驟雨》年輕一輩人,都沒看見過元寶。這是一個古代酒尊似的鐵灰疙疸。
3.
見“疙瘩”。特指結子。
1.出自《貧富興衰》外邊不知那里來的一個窮子,穿著一領布衫,上面有一二百個疙瘩。
2.出自《創(chuàng)業(yè)史》小伙子口氣很大地笑著,一只手握住韁繩疙瘩不讓老漢解。
4.
見“疙瘩”。方言。指某一處所或時間。
1.出自《秧歌劇選·沃老大娘瞅孩兒》這院門口靠有擔架,這疙疸一定住有我們的傷兵。待我問一下。喂!同志,這疙疸住有我們的傷兵沒有?
2.出自《暴風驟雨》咱們這會,開到這疙疸,明兒開公審會。
3.出自《暴風驟雨》我就說到這疙疸。蕭隊長要是信不著,請您自己調查調查。
5.
見“疙瘩”。堆;塊。
1.出自《暴風驟雨》苞米棒子的紅纓都干巴了,只有這里,那里,一疙疸一疙疸沒有成熟的“大瞎”的纓子,還是通紅的。
2.出自《水滴石穿》特別是還把這稀罕事跟“打鐵火”攪在一疙疸,更顯得那么不是味兒。
3.出自《爬在旗桿上的人》再說打井吧,一個社在村西打出水來了,所有的井就全堆在村西啦,井全擠了疙疸。
6.
見“疙瘩”。麻煩;別扭。
1.出自《儒林外史》說到他娶了王太太的這些疙瘩事,杜慎卿大笑了一番。
7.
見“疙瘩”。不爽氣,愛挑剔。
1.出自《清明前后》她愛丈夫,但她在丈夫面前又是牢騷最多,脾氣相當疙瘩。
8.
見“疙瘩”。疑慮或不易解決的問題。
1.出自《官場現(xiàn)形記》撫院來的三月個頭里,這協(xié)臺得了文書,就是心下一個疙瘩。
2.出自《戰(zhàn)士覆盆廿七載》這個疙瘩,多少年來,我是沒法解答的。
1.各種論難。
1.博雜的技能。
1.古詩詩體之一種。指各種模擬前人作品所寫的詩。
1.種種思慮﹔不純正的念頭。
1.正牌﹑名牌之外的各種牌號。
2.引申為非正規(guī)的﹐非正統(tǒng)的。
1.指國民黨軍隊中"中央軍"之外的其他派系的軍隊。
1.正稅以外的各種攤派。
1.亦作"雜佩"。
2.總稱連綴在一起的各種佩玉。《詩.鄭風.女曰雞鳴》﹕"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毛傳﹕"雜佩者﹐珩﹑璜﹑琚﹑瑀﹑沖牙之類。"一說指佩玉的中綴﹐即琚瑀。
3.指文章的變化句式。
1.古代"清望"或"清資"﹑"清要"官以外的品官。
2.指執(zhí)行各項勤務的人。
3.四庫全書"子"部"雜家"的一小類。
1.題材多樣的時事評論。
1.見"雜七雜八"。
1.見"雜七雜八"。
1.形容不純而雜亂。
1.宋元時雜劇中的一種。類似今天的喜劇和鬧劇。
1.指日用器具。
2.指為日用器物寫的銘文。
1.相與混同。
1.謂用情不專。
1.樂府歌曲名。大多為漢至南北朝時民間作品。
1.聚合貌。雜﹐通"集"。
2.混雜貌。
3.雜亂貌。
4.都﹔共同。
1.雜糅。
2.雜亂。
1.閑雜人。
1.駁雜繁冗。
1.雜糅。
混雜糅合在一起二者不可雜糅起來|邪正雜糅,忠讒并進。
1.雜糅。
1.混入。
1.雜亂零散。
1.雜糧。
1.多種顏色。
2.特指除正色外的顏色。
3.各式各樣。
4.古代銓選職官的一種制度。
5.古代戲曲中的角色名。指生﹑旦﹑凈﹑末﹑丑以外的可以扮演任何人物的角色。
1.古代下士穿的前黑后黃的下衣。
1.謂興致不一﹐不拘流例﹐遇物即言之詩。《文選》有雜詩一目﹐凡內容不屬獻詩﹑公宴﹑游覽﹑行旅﹑贈答﹑哀傷﹑樂府諸目者﹐概列雜詩項。即有題如張衡《四愁》﹑曹植《朔風》等﹐內容相近﹐亦歸此項﹐如王粲﹑劉楨﹑曹植兄弟等作皆即以"雜詩"二字為題﹐后世循之。
1.猶雜念。
1.攙雜著吃。
2.猶零食。
3.以各種動植物為食物。
1.舊時區(qū)別于紀傳﹑編年﹑紀事本末的一種史書體載。或記一時見聞﹐或記一事始末﹐或只是一家私記﹐但均帶有歷史掌故性質。
1.名類事情。
2.瑣碎事務。
3.知雜事之省稱。
1.即雜技。
1.舊指小說﹑雜記﹑隨筆一類著作。
1.猶言各派學說。
2.指醫(yī)﹑卜﹑星﹑相之術。
1.詩歌的一種體栽。有以數字為題目的﹐有以數字嵌入詩句的﹐類似文字游戲。
1.正稅以外的各種稅捐。
1.百家的學說。
2.指怪誕鄙俗之語。
3.指筆記小說。
4.古籍分類子部中一目。敘述人事﹐兼發(fā)議論者屬之。
1.猶言打攪為難。
1.各種習俗。
2.粗俗不純。
1.紛雜繁多貌。踏﹐通"沓"。
1.拉雜地談論。
1.指詩﹑文字﹑書法等的各種變體。
1.古典詩歌正式體裁外之各種詩體。多從字形﹑句法﹑聲律或押韻方面別出心裁﹐帶有文字游戲性質。如離合詩﹑回文詩﹑轆轤體等。不少為漢﹑魏﹑六朝時文人所創(chuàng)制。
1.異途。清代指由捐納或議敘而取得官職。
1.各種珍玩。
1.雜扮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