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雜佩"。
2.總稱連綴在一起的各種佩玉?!对姡嶏L.女曰雞鳴》﹕"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毛傳﹕"雜佩者﹐珩﹑璜﹑琚﹑瑀﹑沖牙之類。"一說指佩玉的中綴﹐即琚瑀。
3.指文章的變化句式。
1.見"赤練蛇"。
1.因羞慚﹑發怒而臉紅。
1.亦作"赤縺蛇"。亦作"赤楝蛇"。
2.蛇的一種。背部黑綠色,有赤色條紋和斑點,無毒,但性兇猛,好捕食蛙類。
3.比喻惡毒的人。
1.見"赤練蛇"。
1.粱的一種。
1.謂酷熱。
1.指土地因干旱而開裂。
1.赤身露體,無衣著貌。
2.猶言血淋淋。
1.即紅磷,暗紅色粉末,用來制造安全火柴。
1.赤色麒麟。古代傳說中的瑞獸。
1.指赤龍。
1.舊時佩掛胸前以避災邪的符箓。
1.山名。在今青海西寧西。
1.指京師所治縣的縣令。
1.見"赤留出律"。
1.古代讖緯家謂漢朝以火德王,漢帝姓劉,火色赤,因以"赤劉"指漢朝。
1.急走跌撞貌。
1.悲痛抽泣貌。
1.行走貌。
1.赤色的龍。傳說以為神仙所乘。
2.赤色的龍。古代讖緯家附會為以火德王者(如炎帝神農氏﹑帝堯﹑漢劉邦)的祥瑞。
3.借指漢高祖劉邦。
4.泛指皇帝。
5.比喻太陽。 6.古代馬苑名。 7.古代船名。
1.白棘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三.白棘》。
1.指漢高祖劉邦。
1.裸露而無遮蔽。
1.象聲詞。
1.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赤眉"﹑"綠林"的并稱。
1.指烈日。
1.見"赤蘿"。
1.亦作"赤羅"。
2.檖的別稱,即山梨樹。
1.見"赤裸"。
1.亦作"赤倮"。亦作"赤躶"。
2.裸露;赤裸裸。
①光著身子,不穿衣服孩子赤裸裸地在水里玩。②比喻無所遮飾掩蓋進行赤裸裸地攻擊。
1.見"赤裸"。
1.紅色麻絲。古代符節上的裝飾物。
2.蕁麻科植物。多年生草本,莖高二三尺,往往數莖叢生,葉有柄,對生,莖及葉柄帶赤色。生于山野間。莖皮纖維可制繩。
1.紅色的馬。
2.一種輕快的船。
3."赤馬劫"的簡稱。
1.宋理宗淳佑中,柴望上《丙丁龜鑒》十卷,計自秦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公元前255年),至五代后漢天福十二年丁未(公元947年),共一千二百馀年,其中牽強附會凡值丙午﹑丁未之年,國家均有亂事發生。丙丁屬火,色赤,午為馬,未為羊,后因稱國家大亂為"赤馬劫"或"紅羊劫"。
1.亦作"赤糜"。
2.指漢末以樊崇等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因以赤色涂眉為標志,故稱。
3.泛指農民起義軍。
1.小麥﹑大麥和燕麥的一種病害,病株穗上覆蓋一層粉紅色的霉菌,致使子粒干癟,人畜食用病餾會中毒。
1.從赤霉菌代謝產物中經化學提純后獲得的植物激素。
1.見"赤眉"。
1.也稱桃花米。一種劣質米。《國語.吳語》"今吳民既罷,而大荒薦饑,市無赤米。"韋昭注"赤米米之奸者。"宋程大昌《演繁露.赤米》"赤米,今有之,俗稱紅霞米,田之高卬者,乃以種之,以其早熟且耐旱也……《南史.任昿傳》'昿解新安太守,去惟載桃花米。'即赤米是也。"宋陸游《村居書事》詩"白鹽赤米已過足,早韭晚菘猶恐奢。"一說即秈米,見清顧張思《土風錄》卷六。
1.臉色發紅,亦謂使臉變紅。多由憤怒﹑羞漸或酒醉引起。
1.道教指天地開辟以后用來計時的年號之一。
1.赤青色。亦指太空。
1.指紅眼病。患急性結膜炎時,眼白發紅。宋梅堯臣有《依韻和吳正仲赤目見寄》詩。
1.果名。一種赤色的柰。也稱丹柰﹑朱柰,俗稱花紅,似蘋果而小。
1.即赤白囊。
1.呈紅色的泥土。舊時酒壇封口多用之。
1.瓷器的碎片。
1.磁體能吸引鐵﹑鎳等金屬的性質。
2.泛指吸引力。
鐵磁體在外磁場中隨外磁場強度增強磁化強度增加,當磁化強度達到某一值時,即使外磁場強度增強而磁化強度不再繼續增加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