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較粗的棍子。
2.
名詞
體操器械,有單杠、雙杠、高低杠等。
3.
名詞
機床上的像棍的零件。
4.
名詞
出殯時抬送靈柩的用具。
5.
名詞
閱讀中或批改文字時為作標(biāo)記用而畫的粗直線。
6.
動詞
把不通的文字或錯字用直線劃去或標(biāo)出。
7.
名詞
(杠兒)比喻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
1.
亦作“槓”。
2.
一種體育器械,分為單杠、雙杠、高低杠等。
3.
批閱文稿或閱讀書籍時,作為標(biāo)記而劃的直線。參見“杠子”。
1.出自《且介亭雜文·附記》待到領(lǐng)回原稿,看見用紅鉛筆打著杠子的處所,才明白原來是因為得罪了“第三種人”老爺們了。
2.出自《且介亭雜文·附記》看了杠子,有幾處是可以悟出道理來的。
4.
把有關(guān)文字用直線劃去或標(biāo)出。
1.出自如:稿子上杠了許多杠子。
5.
猶頂著。
1.出自《初刻拍案驚奇》且說林善甫脫了衣裳,也去睡,但覺有物杠背,不能睡著。
6.
摩擦。參見“杠刀布”。
1.出自《兒女英雄傳》這個當(dāng)兒,又聽老爺叫取師老爺?shù)臒煷砂ァ也槐貑査窃醯膫€式樣,就講那上頭的油泥,假如給了剃頭的,便是使熟了的絕好一條杠刀布。
7.
機床上的棍狀零件。
1.出自如:絲杠。
8.
粗棍。亦特指閂門或抬物的杠子。
1.出自《通雅·宮室》臬者門中關(guān)木,今謂??,古詩謂扊,俗謂之直拴,其橫者呼為杠,小者謂拴。
2.出自《兒女英雄傳》聽說明日就要出殯,儻有用我們的去處,請姑娘吩咐一句,那怕抬一肩兒杠,撮鍬土也算我們出膀子笨力,盡點兒人心。
1.市上賣的酒。
1.城郊。
1.猶廛里。
2.指市肆商店。
1.猶廛宅。
1.指近郊住宅。
1.古代城市居民住宅的通稱。亦泛指市肆區(qū)域。
1.市廛與道路。
1.古代官名。掌市肆賦稅等事。
1.平民住屋。
1.市廛。商肆集中之處。
1.古代商賈儲貨于邸店而交納的捐稅。
1.市肆。亦泛指街市。
1.猶城鄉(xiāng)。
1.城邑百姓的住房。
1.水流貌。
2.流水聲。
3.形容雨聲。
1.波光蕩漾貌。
1.流水聲。
1.指緩流的水。
1.猶潺湲。水緩流貌。
1.流貌。
2.不絕貌。
3.指流水。
4.流水聲。
1.唐時都城中寺院每年除夕修鑿石磨,并于是日設(shè)素筵齋僧,稱"磛磨齋"。
1.積石高峻貌。
1.鼎名。即春秋時魯國所鑄讒鼎。
1.兔毫筆。
1.檀樹的一種。一說即白檀。
1.狡兔﹐大兔。
2.一種類鼠的小兔。
1.猶輕微。
1.貪欲。
1.街坊住宅。
1.城市,街市。
1.亦作"市"。
2.城市,街市。
1.市肆店鋪。
1.亦作"俗"。
2.猶世俗。
1.瀍水和澗水的并稱。東周以來的古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瀍水直穿城中,澗水環(huán)其西,故多以二水連稱謂其地。
1.瀍水和洛水的并稱。洛陽為東周﹑東漢﹑魏﹑晉等朝都城(今河南省洛陽市,地處瀍水兩岸﹑洛水之北)。故多以二水連稱謂其地。
1.瀍水和邙山的并稱。東周以來的古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位于瀍水兩岸﹑邙山之南。山水間多古王侯陵墓,因以山水名指稱帝王陵墓。
1.地名。在安徽蕪湖西江中﹐高十丈﹐周九畝有奇。磯上舊有靈澤夫人(俗傳即三國時劉備妻﹑孫權(quán)妹)祠。
1.傳說中為害魚類的水中動物。
1.錯雜貌。
1.混雜。
1.近路,捷徑。
2.謂抄近路。
1.行為不檢點的婦人。
1.從旁插言。
2.謂插言附和。
1.亦作"訛變"。
2.訛誤變易。
1.訛誤差錯。
1.誤稱。
〈書〉(文字)錯誤;舛誤校訂粗疏,~甚多。
1.亦作"訛竄"。
2.訛誤雜廁。
1.亦作"訛錯"。
2.錯誤。
1.謂蠹蝕錯訛。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