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堅硬。
1.出自《詩·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剛止。
2.出自《法言·先知》甄陶天下者,其在和乎?剛則甈,柔則壞。
3.出自《太白陰經·陣圖·教弩圖》穿剛洞堅,自近及遠。
2.
剛直;倔強。
1.出自《書·皋陶謨》剛而塞,強而義。
2.出自《史記·袁盎晁錯列傳》淮南王為人剛,如有遇霧露行道死,陛下竟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有殺弟之名,奈何?
3.出自《王公墓志銘》氣銳而堅,又剛以嚴。
4.出自《青紗帳——甘蔗林》詩我們的人哪,總是那樣膽大、心細、性子剛。
3.
強盛;健旺。
1.出自《詩·小雅·北山》旅力方剛,經營四方。
2.出自《論語·季氏》血氣方剛,戒之在斗。
3.出自《送程公辟之豫章》詩非君才高力方剛,豈得跨有此一方。
4.
肅殺。參見“剛耿”。
1.出自《謝知州啟》秋氣正剛,風華浸遠。
5.
勉強。
1.出自《戲贈嘉興朱宰同年》詩猶勝白公尉盩庢,庭花剛喚作夫人。
2.出自《四塊玉·嘆世》曲佐國心,拿云手,命里無時莫剛求。
6.
古代哲學家用陰陽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勢力,認為陽性剛,陰性柔。因以“剛”指:①“陰陽”之陽。參見“剛柔”。②“晝夜”之晝。晝為陽,夜為陰。參見“剛柔”。③“奇偶”之奇。奇為陽,偶為陰。參見“剛日”。④“君臣”之君。君為陽,臣為陰。
1.出自《易·鼎》玉鉉在上,剛柔節也。
7.
副詞。才。
1.出自《奉和魯望齊梁怨別次韻》鴛鴦剛解惱離心,夜夜飛來棹邊泊。
2.出自《柳十一首》詩東風多事剛牽引,已解纖纖學舞腰。
3.出自《紅樓夢》剛進了園,就有幾個丫環來找他。
8.
鋼。鐵和碳的合金。
1.出自《金馬書刀銘》巧冶煉剛,金馬托形。
2.出自《北齊書·綦母懷文傳》又造宿鐵刀,其法,燒生鐵精以重柔鋌,數宿則成剛。
3.出自《新唐書·卓行傳·元德秀》穎士若百煉之剛,不可屈。
4.出自《再生緣》衛煥推開身下馬,剛槍一把點心苗。
9.
通“犅”。公牛。
1.出自《詩·魯頌·??宮》白牡骍剛。
2.出自《禮記·明堂位》殷白牡,周骍剛。
10.
鼓名。
1.出自《漢書·禮樂志》剛、別柎員二人。
11.
兵車名。
1.出自《文選·張協〈七命〉》爾乃列輕、武,整戎、剛。
12.
星名。即天罡。北斗七星之柄。
1.出自《夢溪筆談·象數一》天罡者,斗剛之所建也。
13.
姓。元有剛僧,清有剛毅、剛林。
1.出自《萬姓統譜·陽韻》河南裕州有剛氏。
14.
副詞。硬;硬是。
1.出自《太平廣記》惆悵金泥簇蝶裙,春來猶見伴行云。不教布施剛留得,渾似初逢李少君。
15.
副詞。卻。表遺憾。
1.出自《惜花》詩可憐天艷正當時,剛被狂風一夜吹。
2.出自《徐州使院賦》詩三十年前老健兒,剛被郎中遣作詩。
3.出自佚句人生不滿百,剛作千年畫。
16.
副詞。偏;只。
1.出自《效劉孝綽憶詩》憶睡時,待來剛不來。
2.出自《桐江閑居》詩擬歸仙掌去,剛被謝公留。
3.出自《趙氏孤兒》可憐三百口親丁飲劍鋒,剛留得孤苦伶仃一小童。
4.出自《什么是新文學》我的意思以為剛是用白話作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學。
17.
副詞。恰好,正好。參見“剛好”、“剛巧”、“剛剛”。
1.出自《留弟郢不得送之江南》詩剛有下水船,白日留不得。
2.出自《奉和襲美行次野梅次韻》不知謝客離腸醒,臨水剛添萬恨來。
3.出自《木曾川看花》詩輕帆細雨剛三月,寵柳嬌花又一村。
1.即伽南香。
1.亦作"伽黎"。
2.即袈裟。
1.見"伽梨"。
證實不同重量球體自由落下,它們同時著地的實驗。之前人們接受亞里士多德的物體下落速度與物體重量成正比的觀點。據《伽利略傳》記載,1590年伽利略在比薩斜塔當著其他教授和學生面做了這個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但該實驗的真實性問題仍無定論。
1.亦稱丙種射線。鐳和其它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所放出的射線。通常寫作γ射線。伽馬,希臘字母第三個字母γ的譯音。
1.梵語的譯音。象。
2.梵語的譯音。密合。
3.梵語的譯音●。
1.亦省作"伽楠"。亦省作"伽?"。
2.即沉香。多產于南洋,以東南亞古國占城者為最著。我國海南島亦有出產。
1.見"伽南香"。
1.用沉香木制成的念珠。
1.梵語石蜜的譯音。結塊的蔗糖。
1.見"伽陀"。
1.象聲詞。
1.亦作"伽他"。梵語g?th?的譯音。偈。佛經中的贊頌之詞。伽陀為十二部經之一,亦譯句頌﹑孤起頌﹑不重頌。參閱《翻譯名義集·十二分教》。
2.梵語阿伽陀agada的譯音略語。良藥;解毒劑。
1.木名。
1.朝鮮和中國朝鮮族撥弦樂器。相傳六世紀時已流傳于朝鮮新羅南方的伽倻國。形似箏。原有雅樂用者與俗樂用者二種。其現代形制為長約一百五十二厘米,闊約十七至二十一厘米,張十二弦。常用于獨奏和伴奏歌唱。
1.梵語的譯音。象。
1.即茄子。
1.一種兩頭尖,中間大的玩具。
〈方〉黏的東西干后附著在器物上飯粒都~在鍋底上了。
1.形容極脆。
2.干脆,直截了當。
〈方〉附著在器物上的干了的粥、糨糊等衣裳上還有粥~。
1.嘎巴脆。
1.象聲詞。
〈方〉①很脆。②形容直截了當;干脆說話辦事~。
京劇唱腔里,用特別拔高的音唱某個字,唱出的音叫嘎調。
1.即嘎嘎。
象聲詞,形容鴨子、大雁等叫的聲音。也作呷呷。另見gá·gɑ。
1.亦作"噏咕"。亦作"噏咕"。
2.布谷鳥。
3.象聲詞。形容槍射擊時發出的響聲。
1.侗族曲藝曲種。流行于貴州﹑廣西﹑湖南侗族居住地區。"嘎錦"侗語意為"敘事歌"。唱調具有民歌特色。傳統曲目有《珠郎娘美》﹑《山伯英臺》等。
1.謂雜七雜八,形形色色。
1.形容聲音突然停止。
1.亦作"噏斯"。
2.[英gas]毒氣。
1.方言。謂心計壞﹑怪主意多的人。
〈方〉①痂。②食物粘在鍋上的部分或烤焦、烤黃的硬皮。
1.象聲詞。形容物件受壓力而發出的聲音。多重疊用。
象聲詞,形容物件受壓力而發出的聲音(多重疊用)他挑著行李,扁擔壓得~~的響。
同‘玽子’。
1.象聲詞。
1.亦稱"噶倫"。亦稱"噶隆"。
2.藏語。舊西藏地方政府主管行政事務的官員,由清政府駐藏大臣會同達賴喇嘛挑選,具奏任命。
1.象聲詞。
1.喇嘛教派之一。"噶當",藏語意為"佛語教誡",認為一切佛語都是指導信徒修行的誡命,故名。十一世紀時,由西藏僧人仲敦巴創立。宋嘉佑元年(1056年),仲敦巴建熱振寺傳法,逐漸形成一個派別,在十二﹑三世紀傳播甚廣。仲敦巴死后,其三大弟子分別形成教典﹑教授﹑教誡三個支系。十五世紀初,宗喀巴在噶當派教義的基礎上創立格魯派(也稱新噶當派),此派遂并入格魯派。
1.方言。猶賭咒。
1.英文coffee的舊譯名。即咖啡。
1.象聲詞。
1.喇嘛教派之一。"噶舉",藏語意為"口授傳承",謂其傳承金剛持佛親口所授密咒教義,故名。又因該派喇嘛穿白色裙子和上衣,故俗稱"白教"。十一世紀時,由西藏僧人瑪爾巴創立。一傳彌拉惹巴,再傳達波拉結。該派以苦修為特色,曾融合噶當派教義,成為有勢力的教派。支系眾多,其中帕竹噶舉﹑噶瑪噶舉的上層曾受元明兩朝冊封,相繼執掌西藏地方政權。格魯派得勢后,噶舉派中僅止貢﹑噶瑪﹑達垅﹑主巴四支系尚保持一定宗教勢力。主要寺院有墨竹工卡的止貢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
1.亦作"噶喇"。
2.象聲詞。
1.見"噶拉"。
1.象聲詞。
1.即噶布倫。詳"噶布倫"。
原西藏地方政府主要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