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田地稅。泛指賦稅。
1.出自《書·禹貢》厥賦惟上上錯。
2.出自《漢書·食貨志上》順於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nóng)功。
3.出自《送陸歙州詩序》當今賦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4.出自《答廖仲愷胡漢民先生的信》古代賦而不稅,賦是地力所出。
2.
徭役;兵役。
1.出自《周禮·地官·小司徒》以任地事而令貢賦。
2.出自《淮南子·要略》武王繼文王之業(yè),用太公之謀,悉索薄賦,躬擐甲胄,以伐無道而討不義。
3.
指服役。
1.出自《漢紀·景帝紀》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賦。
4.
兵,軍隊。
1.出自《論語·公冶長》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2.出自《左傳·昭公十三年》天子之老,請帥王賦。
3.出自《新唐書·宦者傳下·韓全誨》公既志輔社稷,請奉乘輿還宮,仆愿以敝賦從。
5.
征收或繳納賦稅。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上》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
2.出自《史記·平準書》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
3.出自《送許郢州序》財已竭而斂不休,人已窮而賦愈急。
6.
授,給與。
1.出自《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2.出自《漢書·哀帝紀》太皇太后詔外家王氏田非冢塋,皆以賦貧民。
3.出自《俸祿策》於是出庫財以賦吏祿。
4.出自《〈中國小說史略〉序言》偶當講述此史……則疏其大要,寫印以賦同人。
7.
天資;天賦。
1.出自《明膽論》夫元氣陶鑠,眾生稟焉。賦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
2.出自《乞巧賦》形而有生,生而有靈,愚愚慧慧,自然之經(jīng)。賦已定矣,今返妄營。
3.出自《書影》司直賦穎絕世,又能廣異書異聞,以自盡其才。
8.
貢士。古代向朝廷推舉人才。
1.出自《漢書·晁錯傳》今臣窋?shù)饶艘猿煎e充賦,甚不稱明詔求賢之意。
2.出自《李娃傳》﹝鄭子﹞應鄉(xiāng)賦秀才舉,將行,乃盛其服玩車馬之飾,計其京師薪儲之費。
3.出自《贈戶部郎中許公墓志銘》是歲秋賦,公卿送名者比比焉。
9.
貢品。
1.出自《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文鉞碧砮之琛,奇干善芳之賦。
10.
吟誦或創(chuàng)作詩歌。
1.出自《左傳·文公十三年》鄭伯與公宴于棐,子家賦《鴻雁》。
2.出自《漢書·藝文志》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
3.出自《由太行山西行阻雪》詩浩歌賦太行,壯志不可奪。
11.
《詩經(jīng)》六義之一。是一種直陳其事的表現(xiàn)手法。
1.出自《周禮·春官·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
2.出自《詩品總論》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
3.出自《事物紀原·經(jīng)籍藝文·賦》《詩序》六義,次二曰賦。蓋謂直陳其事爾。
12.
文體名。是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講究詞藻、對偶、用韻。最早以“賦”名篇的為戰(zhàn)國荀況,今實存《禮賦》、《知賦》等五篇。后盛行于漢、魏、六朝。
1.出自《西都賦》序賦者,古詩之流也。
2.出自《感二鳥賦》序故為賦以自悼。
3.出自《中國通史》所謂“寫物圖貌,蔚似雕畫”,就是賦在文學上的作用。
13.
通“敷”。鋪展;分布。
1.出自《管子·山權(quán)數(shù)》丁氏歸,革筑室,賦籍藏龜。
2.出自《景福殿賦》斑間賦白,疏密有章。
3.出自《梁書·始興王憺傳》州大水,江溢堤壞,憺親率府將吏,冒雨賦丈尺筑之。
14.
通“敷”。頒布;頒行。
1.出自《詩·大雅·烝民》古訓是式,威儀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賦。
1.很威嚴;很莊嚴。
1.喻指封建時代的學府。
1.大相抵觸,不合時宜。
1.勇猛有力。
1.亦作"孔席不?"。
2.謂孔子急于推行其道,到處奔走,每至一處,坐席未暖,又急急他往,不暇安居。
1.孔洞;縫隙。
1.甚為整齊。意謂同心盡興。
1.見"孔方兄"。
1.亦作"孔修"。
2.長。
3.治理得很好。
1.即孔子。因唐代追謚為"文宣王",故稱。
1.舊時對孔子的尊稱。
窟窿眼兒;孔洞。
1.孔子與其弟子顏淵的并稱。
1.孔雀與雁。
1.十分安樂﹑閑適。
1.極鮮明;很明亮。
1.孔子之道。
1.指儒家學說。
短篇小說。魯迅作。1919年發(fā)表。清末的窮知識分子孔乙己,心地善良,但好吃懶做,又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因偷了丁舉人家的東西,被打折了腿,最后默默地死去。作品抨擊了封建制度與封建文化。
1.眾多;繁多。
2.很緊急;很急迫。
1.見"孔繇"。
1.十分簡約。
1.非常良好;非常美好。
1.孔子與其弟子曾參的并稱。
1.亦作"孔彰"。
2.非常顯明;十分顯著。
1.見"孔章"。
1.十分顯著彰明。
1.非常明晰。
1.漢經(jīng)學家孔安國與鄭玄的并稱。
1.孔子與柳下跖的并稱。
1.孔子與周公的并稱。
春秋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曾任魯國司寇,后周游列國。晚年又收徒講學,弟子相傳有三千人。其學說以仁為核心,而仁”的執(zhí)行又要以禮”為規(guī)范。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張,提倡德治和教化。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的風氣。自漢以后,經(jīng)過不斷補充和改造,他的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影響極大。著作有《論語》。
1.紀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廟。多省稱"孔廟"。以山東曲阜孔廟為最早﹑最大。曲阜孔廟原為孔子故宅,魯哀公時立廟,歷代迭加增修,至明中葉擴至現(xiàn)存規(guī)模。主要建筑物有大成殿﹑奎文閣﹑碑亭等。大成殿前有杏壇,傳說為孔子講學處。唐貞觀時,下詔各州縣皆立孔廟。
唐代碑刻。正書。虞世南書。公元626年鐫立。貞觀中毀于火,703年重刻,并加篆書碑額。書法圓潤朗秀,外剛內(nèi)柔,得智永筆法為多,為虞書代表作。
1.孔,孔融;罇,酒杯。東漢孔融好客,賓客日盈其門,常嘆曰"座上客恒滿,尊中酒不空,吾無憂矣。"見《后漢書·孔融傳》◇為好客之典。
1.指孔子。
1.恐嚇逼迫。
由于生命受到威脅而引起的恐懼白色~ㄧ~手段 ㄧ~分子(進行恐怖活動的人)。
1.驚恐擾動。
1.防備。
1.畏懼驚嚇。
1.威嚇呵斥。
1.見"恐猲"。
1.見"恐猲"。
1.見"恐嚇"。
1.同"爭先恐后"。
因擔憂、害怕而慌張不安~萬狀ㄧ斷水斷電的消息引起了人們的~。
驚恐不安諸侯怖懼皆恐惶。
1.驚懼惶惑。
1.驚慌。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