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子、~頭)砍東西用的工具,頭呈楔形,裝有木柄。
2.
名詞
古代的一種兵器。
1.
斧子。砍物的工具,有柄。古代專指銎為橢圓形者。
1.出自《說文·斤部》斧,所以斫也。
2.出自《詩·齊風·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3.出自《論衡·命祿》鑿不休則溝深,斧不止則薪多。
4.出自《老學庵筆記》蜀人爨薪皆短而麄……不可遽燒,必以斧破之。
2.
兵器。古代亦作為執法權力的象征。參見“斧鑕”。
1.出自《墨子·備城門》長斧,柄長八尺。
2.出自《漢書·王?傳》繡衣御史暴勝之使持斧逐捕盜賊。
3.出自《平淮西碑》賜汝節斧,通天御帶,衛卒三百。
3.
用斧砍。
1.出自《苦寒行》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2.出自《平淮西碑》孰為不順,往斧其吭。
3.出自《聊齋志異·申氏》急尋堅木,斧作梃,持之欲出。
4.
刪改;修飾。參見“斧正”“斧藻”。
1.出自《與曹禾書》小詞成之數日……幸斧正是荷。
2.出自《與劉之書》拙詩蒙斧政,不勝雀躍。
3.出自《書信集·致增田涉》《中國小說史》序文呈上……祈大加斧正。
4.出自《法言·學行》吾未見好斧藻其德,若斧藻其楶者也。
5.出自《文選·王融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內積和順,外發英華,斧藻至德,琢磨令范。
6.出自《張侍郎示東府新居詩因而和酬》斧藻故應宜舊德,棟梁非復稱凡材。
7.出自《唐詩錄序》有唐取天下以武,定天下以文,高祖、太宗,肯堂肯構,??塈丹雘,明皇是賴,蓋旁魄而斧藻之,以有此三百年也。
5.
黑白相間的斧形圖案。
1.出自《爾雅·釋器》斧謂之黼。
2.出自《禮記·檀弓上》加斧於槨上。
1.越獄。
1.烏龜或鱉的俗稱。
2.舊時指妓院里的管事。
3.詈詞。
1.詈詞。
1.逃奔。
1.謂無可比擬。
1.敗亡。
1.逃遁,逃亡。
2.逃亡的人。
1.猶亡不旋踵。
1.謂迅速滅亡。不旋踵,來不及轉腳跟。形容時間極短。
1.逃亡之臣。
2.向戰勝國稱臣的亡國之君。
1.謂不準放跑罪犯。從,通"縱"。
1.逃竄。
1.無法處置,不知如何是好。
1.謂顛覆國家的亂黨。
1.謂荒淫失政。
1.謂無視禮法﹑等級制度。
1.絕境。
1.猶言無不。
1.無罪。亦指沒有罪的人。
1.去世。
2.滅亡的原因。
1.逃歸。
1.亡失國家。
2.滅亡了的國家。
3.將亡之國。
1.《禮記.射義》"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孔穎達疏"亡國之大夫者,謂亡君之國,言不忠且無智也。"后因以"亡國大夫"指不忠不智的前朝遺臣。
1.因國破而逃亡的人。
1.國家滅亡,種族滅絕。謂一個國家被徹底毀滅。
1.謂國土淪喪后,受異國統治者奴役的人民。
1.指象箸﹑玉杯之類的器皿,古代作為驕奢亡國的象征。
1.已亡國家的祠社。古代天子將其作為亡國的象征,以自儆戒。
1.指淫靡的音樂。
1.指國家將亡時的充滿悲愁哀思的樂音。
2.指淫靡的音樂。
1.亡故,去世。
1.不久。
2.謂不問他事。
3.無故。
4.猶言無可奈何。
1.逃亡的人家。
1.去世。
1.舊指死后的靈魂。
2.失魂。形容驚慌失措。
1.形容驚慌恐懼到了極點。
1.形容驚慌失措。
1.《莊子.天地》篇載,子貢出游,見一丈人抱甕入井取水灌畦,功效甚微,建議他用機械抽水灌溉,丈人忿然作色說"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后稱抱樸守真,不存巧詐之心為"亡機"。
1.無窮盡,沒有止境。
1.很少。
2.不久。
1.喻有失有得。
1.喪家之犬。比喻失去靠山,無處投奔的人。
1.逃亡的將領。
1.沒有節制。
1.自稱去世的妻子。
1.謂逃席以避酒。
1.謂國家敗亡,宗廟絕祀。
1.謂士兵脫離隊伍逃跑。
1.亡國之君;失權之君。
1.先父,去世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