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髪”。
2.
頭發。
1.出自《詩·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卷發如蠆。
2.出自《論衡·無形》人少則發黑,老則發白,白久則黃。
3.出自《寄崔二十六立之》詩我雖未耋老,發禿骨力羸。
4.出自《大哀賦》見伊川之披發,鳴天山而掛弓。
5.出自《水兵回到家鄉》詩我把我的一生,全當作出航的時間,直到銀須飄飄,直到白發團團。
3.
蓄發。
1.出自《復佛寺奏》武皇帝一旦發天下群髡,悉歸平民,是時一百七十萬家之心,咸知生地。
2.出自《新唐書·姚崇傳》帝善之,詔天下汰僧偽濫,發而農者余萬二千人。
3.出自《歸潛志》〔回紇〕其僧皆發,寺無繪塑,經語亦不通。
4.
草木。
1.出自《莊子·逍遙游》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2.出自《大獵賦》內以中華為天心,外以窮發為海口。
5.
細長、狹長之稱,相當于“綫”、“脈”等。
1.出自《溪上》詩門前溪一發,我作五湖看。
2.出自《江山晚眺圖》詩一發青山斷雁邊,渚宮樓閣暮云連。
3.出自《沉淪》超海而南有一發青山,隱隱的浮在透明的空氣里。
6.
舊時對太平天囯起義軍的稱呼。
1.出自《議院利害若何論》中國剿發滅捻以來,整軍經武,已非道咸時可比。
2.出自《中國專制政治進化史論》雖自平發平捻以后,督撫勢力日盛,中央之權似有所減,如庚子一役,東南督撫,有敢抗朝旨擅與他國立約之事。
7.
量詞。尺的萬分之一。泛指極小之量。
1.出自《新書·六術》十毫為發,十發為厘。
2.出自《搜神后記》於是境界無毫發之奸。
3.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死生呼吸,間不容發之時。
4.出自《上清帝第五書》如再徘徊遲疑,茍且度日,因循守舊,坐失事機,則外患內訌,間不容發。
8.
姓。漢有東海發福。見《漢書·儒林傳·趙子》。
1.出自《姓解》發,漢有東海發福,治詩。
1.明代府縣一級的稅收機構。
1.猶允諾。
1.勾結賊寇。
1.通暢快捷。
2.指流通迅速。
3.暢快舒服。
1.通暢寬闊。
1.亦作"通歟"。
2.謂與敵方通和言好。
3.謂互相表達友好之情。
1.暢通開闊。
1.猶通途。
1.猶通逵。
1.全面核查登記。
1.通達疏闊。
1.書籍報刊上貫通版面不分欄的編排形式。
1.廣泛閱覽。
2.謂見識廣泛。
1.普遍地蔓延。
1.屋檐下的通道。猶回廊。
1.曠達開朗。
1.普遍的法式。
2.指輩分﹑地位相同的人。
3.猶總共;全部。
1.通行的禮儀。
2.指官編頒行的禮書。如清《大清通禮》等。
1.通曉事理。
2.共通的道理。
3.猶統理。
4.連通的紋理。
1.佛教謂無所不至的神力。
2.一齊出力。
1.共同出力,一起來做。
1.總共經歷。
1.猶登臨。厲,通"歷"。
1.通暢,無阻礙。
1.常規;慣例。
1.相通連接。
2.串通勾結。
1.通訊聯絡。
1.謂閱歷多而通曉人情世故。
2.通曉熟悉。
1.運送糧食。亦為古代負責運糧之官。
1.通達聰敏。
2.透亮。
1.豁達剛烈。
1.謂互相接近。
1.通于神靈。
2.善于應變;不拘泥。
3.消息來得快;來源廣。
4.靈驗。
5.靈敏。
1.忍冬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七.忍冬》。
1.漢武帝為其妃鉤弋夫人所建之臺。
1.總管,統領。
1.傳達命令。
2.把同一命令發到若干地方。
3.發到若干地方的同一命令。
1.指通行。
2.謂貨物流通。
3.往來走動,交往。
1.亦作"通朧"。亦作"通籠"。
2.猶曈昽。光線微弱貌。
1.見"通昽"。
1.見"通昽"。
1.與北方的外族勾結。
1.猶通賄。
1.開通道路。
2.通暢的路;大路。
3.解決問題的途徑。
4.猶對路。
1.舊時婚俗,男方請媒人向女方通報結婚日期時所擺設的款待媒人的酒席。
1.謂通過人情辦事。
1.猶行旅。
1.通曉詩律。
1.曠達坦率。
1.私通淫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