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耳朵,人和動物的聽覺器官。
2.
名詞
形狀像耳朵的東西。
3.
形容詞
位置在兩旁的。
4.
名詞
(ěr)姓。
5.
助詞
文言助詞,表示罷了,而已。
6.
助詞
〈書〉語氣助詞。表示肯定,一般跟白話的“呢”相當。
1.
耳朵。人與哺乳動物的聽覺和平衡器官。
1.出自《詩·小雅·無羊》爾牛來思,其耳濕濕。
2.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聲音不足聽於耳歟?
3.出自《東坡志林·龐安常耳聵》吾與君皆異人也,吾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非異人乎?
4.出自《麗人行》好,休息一會兒吧,這叫“耳不聽為凈”。
2.
像兩耳分列兩旁之物。
1.出自《周禮·考工記·栗氏》其耳三寸,其實一升。
3.
谷物經雨所生的芽。
1.出自《朝野僉載》秋甲子雨,禾頭生耳。
2.出自《間出書懷》詩溪田雨漲禾生耳,原野鶯啼黍熟時。
3.出自《林文忠公祠記》癸巳秋冬之交,累月陰雨,禾不得刈,皆生耳。
4.
聽到;聽說。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君其耳而未之目耶?
2.出自《贈潘景溫叟》詩通宵耳高論,飲恨知何涯。
3.出自《聊齋志異·阿寶》翁素耳其名,而貧之。
4.出自《墳·人之歷史》則中國抱殘守闕之輩,耳新聲而疾走。
5.
附耳而語。
1.出自《三國志·魏志·劉放傳》太尉亦至,登床受詔,然后帝崩
6.
連詞。表示轉折,相當于“而”。
1.出自《治安策》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
7.
語氣詞。表示限止語氣,與“而已”、“罷了”同義。
1.出自《論語·陽貨》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2.出自《三戒·黔之驢》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
3.出自《夢溪筆談·象數一》月本無光,猶銀丸,日耀之乃光耳。
4.出自《游大理·負石觀音》詩觀音之說附會耳,只表人民愛國心。
8.
姓。明洪熙中有耳元明。
1.出自《正字通?耳部》耳,姓。
9.
指位置在兩旁者。
1.出自如:耳房;耳門。
10.
指形狀如耳的食物。如:木耳;銀耳。參見“耳菜”。
1.出自《周禮·考工記·栗氏》其耳三寸,其實一升。
11.
語氣詞。表示肯定語氣或語句的停頓與結束。
1.出自《荀子·天論》君子小人之所以相縣者在此耳!
2.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
3.出自《世說新語·識鑒》戴安道年十余歲,在瓦官寺畫,王長史見之,曰:“此童非徒能畫,亦終當致名,恨吾老不見其盛時耳。”
1.以舌抵齒﹑兩唇上下作聲,表示贊嘆等。
1.猶吮吸。
1.吸飲。
1.指婦女的乳房。
1.體會;品辨。
1.亦作"咂囓"。
2.叮咬。
1.見"咂嚙"。
1.吸吮。
1.象聲詞。指嘴在吮吸時發出的響聲。
2.謂使嘴發出響聲。
3.指婦女的乳房。
1.猶叮咬。
1.亦作"咂嘴弄唇"。亦作"咂嘴咂舌"。亦作"咂嘴舔唇"。
2.形容貪吃的饞相。
3.表示食物味道美好。
4.表示驚奇或為難。
1.見"咂嘴弄舌"。
1.見"咂嘴弄舌"。
1.逼迫。
1.擠破。
1.即拶指。
1.謂用拶刑逼訊。
1.擁擠貌。
1.壓榨。
1.舊時夾手指的刑具。
1.即拶指。
1.舊時酷刑之一。即用桚子夾受刑人的手指。
1.舊時夾手指的刑具。
1.謂用王道攙雜霸道治理國家。語出《漢書.元帝紀》﹕"﹝太子﹞嘗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2.專橫霸道。
1.即雜扮。
2.非正途出身的官吏﹔雜職官吏。
1.指學無專長的人。
1.古代在規定的賦稅之外﹐因特殊事故加征的稅。
1.宋代流行的一種小戲。以劇情簡單﹐逗人喜笑著稱。一般為雜劇之散段。
1.攙雜在一起的各種干果﹑果脯等。
2.比喻雜湊而成的事物。
1.諸色珍寶。
1.文體名。隨意抒寫﹐不拘形式的作品。
1.雜樂和變樂。
2.唐宋在田賦正稅以外的附加稅。
1.行為不端的賓客。
1.中醫指內科多種疾病。醫書有《傷寒雜病論》。
1.混雜不純。
1.用色絲織就的絲織品。
2.古代旗幟上雜色的裝飾物。
1.多而不純。
1.猶言亂七八糟。
1.粗布。
2.猶密布。
1.指各色絲織品。
2.廣泛采集。
1.見"雜彩"。
1.指雜草。
1.各種草。
2.指野草。
1.見"雜廁"。
1.猶雜廁﹐錯雜置立。
1.零雜差使。
2.古代徭役之一。
1.亦作"雜鈔"。
2.按預定宗旨從各種書籍選取所需文字材料。
3.古時亦指圖書分類中的一個子目﹐此類圖書均系按預定宗旨從各種書籍選取所需文字材料纂輯而成。如《經史百家雜鈔》。
1.見"雜抄"。
1.錯雜陳列或呈現。
1.指非正經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