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化”的今字。亦作“譌”。
2.
亦作“譌”。虛假。參見“訛言”。
1.出自《橘賦》神蓋幽而易激,信天道之不訛。
2.出自《六度集經·忍辱度無極章》妻睹道士,勃然作色,訛留設食,虛談過中。
3.
亦作“譌”。訛誤;錯謬。
1.出自《水經注·河水三》漢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劉忠為侯國,王莽之慈平亭也。胡俗語訛,尚有千城之稱。
2.出自《歸夢》詩對酒杯應淺,教書字恐訛。
3.出自《淥水亭雜識》西山有君子口,疑即《寰宇記》所云君子城訛為箕子城者也。
4.出自《中國人民的腳步聲·紅石山》察哈爾龍關西南二十里有座高山,原名黃泉嶺,俗話訛做黃草梁。
4.
亦作“譌”。怪異;怪誕。參見“訛火。”
1.出自《明堂賦》迫而察之,粲炳煥以照爛,倏山訛而晷換。
2.出自《問牛喘賦》時則有雨水不降,草樹早落,火訛相驚,疾疫多作。
5.
亦作“譌”。妖言;謠言。
1.出自《爾雅·釋詁下》訛,言也。
2.出自《送窮文》凡此五鬼,為吾五患,饑我寒我,興訛造訕。
3.出自《宋史·張忠恕傳》則陛下所以身處者,庶幾無憾,而造訛騰謗者,靡所致力。
6.
亦作“譌”。指徒歌;歌謠。
1.出自《中國歌謠》謠字有或作“訛”字者,如《風俗通·皇霸篇》載趙王遷時童謠,《史記·趙世家》“童謠”作“民訛言”……而其詞用韻,實系歌謠之體,與他處“訛言”無韻者不同。
7.
嚇詐。
1.出自《紅樓夢》便設了法子,訛他拖欠官銀,拿他到了衙門里去。
2.出自《負曝閑談》小桐暗想:這是糟豆腐,好訛他一訛了。
3.出自《不能走那條路》又不是憑黨員訛他的,有啥不能買!
8.
書法用語。
1.出自《述書賦下》房文昭則雅而和,隱乃訛。
2.出自《〈述書賦〉語例字格》訛,藏鋒隱跡曰訛。
9.
蛇的別名。
1.出自《本草綱目·鱗一·諸蛇》蛇字古作它,俗作蛇,有佘、移、佗三音。篆文象其宛轉屈曲之形。其行委佗,故名。嶺南人食之,或呼為訛,或呼為茅鱔。
10.
通“吪”。感化;改變。
1.出自《詩·小雅·節南山》式訛爾心,以蓄萬邦。
2.出自《曾氏女墓志銘》孰訛爾質,而伐其成,尚千萬年,爾室之寧。
3.出自《通志·選舉二》歲月遷訛,斯風漸篤。
4.出自《求諸己齋箴》古人已遠,此學罔傳,我作銘詩,式訛是觀。
11.
通“吪”。行動;移動。
1.出自《詩·小雅·無羊》或降于阿,或飲于池,或寢或訛。
2.出自《日暮》詩日暮風亦起,城頭烏尾訛。
3.出自《黃石婆授計逃關》有恨難摹,不堤防處女深閨坐,尚寐無訛。
又稱浮腫”。因細胞間或漿膜腔中液體積聚而表現為皮膚按之下陷的一種癥狀。常見的有心原性水腫、腎性水腫、肝原性水腫、營養性水腫。
1.圓珠狀的水滴。
2.傳說中可以吸引泉水的寶珠。
1.水和竹。常借指清幽的景色。
2.竹的一種√本科。生于河岸﹑湖旁﹑灌叢中或巖石山坡。竹材甚韌,宜劈篾編器物;筍可食。分布于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1.見"水渚"。
1.亦作"水陼"。水中小塊陸地。
2.水邊。
1.文具名。專供注水于硯的盛水器。以玉石或陶瓷制成。
2.《水經注》的省稱。
1.方言$霓。
1.中草藥紫蘇的別名。參閱宋陶谷《清異錄.藥譜》﹑明陶宗儀《輟耕錄.藥譜》。
①地球各部分的水平面水準線。②猶水平”。業務、生產、生活等方面所達到的程度寫作水準|業務水準|提高生活水準。
簡稱水準尺”。進行水準測量的工具。與水準儀配合使用。長3米。有兩種(1)普通水準標尺。用優質木料或金屬材料制成。尺面上繪有黑白或紅白相間的厘米分格。(2)精密水準標尺。在木制尺殼內安裝一條因瓦合金帶,為提高測量精度帶上繪有兩排間隔為1厘米或05厘米的分劃線,兩排讀數相差一個常數。
測量地面兩點間高差的儀器。借助管狀水準器能使望遠鏡視準軸水平,配合水準標尺進行水準測量。常用的有微傾水準儀、自動安平水準儀和激光水平儀等。
國家高程系統的起算點。用作推算全國大地點高程的依據。中國過去曾先后在大沽、吳淞口等地設置水準原點,從1956年起改設在青島,其高程是根據青島驗潮站歷年記錄資料所確定的黃海平均海水面為零點。
能得到天然降水補給的地面和地下淡水源。常以年為周期,以水量(米3)進行計算。中國水資源總量約為27萬億米3,呈現東南沿海豐水,西北高原少水;夏秋季水多,冬春季水少的特點∠理調節開發、綜合利用水資源,是國家建設、社會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1.水里浸泡。
2.水跡。
1.《書.禹貢》"江漢朝宗于海。"后因稱海為"水宗"。
1.神話傳說中的水中兵卒。
分布于貴州的少數民族。約347萬人(1990年)。用水語。曾有古老文字水書”,通用漢文。信奉萬物有靈。喜跳銅鼓舞、蘆笙舞。傳統節日有端節等。主要從事農業。
1.方言。指好閑扯且無節制的人。
1.瓦工,泥水匠。
1.制造豆腐的作坊。通常稱豆腐坊。
1.用熔點較低的鉛錫合金焊料連接金屬的一種釬焊方法。
1.比喻中看不中用的人。
1.揩物佩巾。
1.拭手的巾帕。
1.佩巾。古代女子出嫁時的裝飾。《詩.豳風.東山》"親結其縭,九十其儀。"《儀禮.士昏禮》"母施衿結帨。"后遂以"帨縭"并稱作為嫁妝的代稱。
1.佩巾與韖帶。
1.指妝奩。
1.濁酒過濾成的清酒。齊,濁酒。
1.用灰過濾后的清水。
2.古代祭祀用的白酒和清水。
1.指拭勺子以酌酒。《周禮.春官.司尊彝》"盎齊涚酌。"鄭玄注引鄭司農曰"涚酌者﹐捝拭勺而酌也。"孫詒讓正義引段玉裁曰"司農讀涚為'捝'﹐捝拭猶拂拭也。"一說﹐謂以清酒羼入用竹筐過濾。涚﹐濾酒使清;酌﹐指過濾之方法。見林尹《今注》。
1.解去馬鞍。稅﹐通"捝"﹑"脫"。
1.脫驂。解下驂馬。稅,通"捝"﹑"脫"。《禮記.檀弓上》"孔子之衛,遇舊館人之喪,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貢稅驂而賻之。"一本作"脫驂"。陸德明釋文"稅,本又作說。"后遂以"稅驂"為臨故人之喪或追念已亡故人之典。亦借以指故人亡故。
1.征稅的產業。
1.征稅的場所。
1.征收的貨幣。
1.停車。
1.征稅機關收稅后給與納稅人的憑證。
1.掌管稅收的宦官。明時各省稅收皆由宦官掌握﹐故有此名。
1.猶稅屋。
1.謂放置調度。
1.按稅率繳納的稅款數額。
1.關于征稅的法規。
1.古時用稀疏細布所制的喪服。稅﹐通"繐"
1.納稅負擔。
1.田賦;征收田賦。
1.舊時在水陸交通﹑商人聚集的地方﹐所設的收稅機關。
1.納稅戶。
1.方言。即大地主。
課稅基礎”的簡稱。據以課征各種稅收的經濟來源。課稅對象的總稱。如各種流轉稅的稅基為一切商品流轉額和非商品流轉額(勞務收入額);各種收益稅的稅基為納稅人的純收益或總收益。
1.征稅的簿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