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哆嗦”。發抖,戰栗。因受外界刺激而身體不由自主地顫動。
1.
象聲詞。形容敲擊聲。
1.出自《兒女英雄傳》張姑娘含著笑,皺著眉,把兩隻小腳兒點的腳踏兒哆哆哆的亂響。
2.
方言。噘起,翹起。
1.出自《天魔舞》她一定蹙起眉毛,哆起嘴巴,撒著嬌。
2.出自《死水微瀾》臉也似乎沒有那么圓,眼也似乎沒有那么鼓,嘴也似乎沒有那樣哆。
3.
見“哆哆”。猶喋喋,說話沒完沒了。
1.出自《困獸記》他們哆哆不休的說著開始發動演劇時那股傻勁。
4.
見“哆嗦”。顫動;發抖。
1.出自《兒女英雄傳》那臉蛋子一走一哆嗦。
2.出自《兒女英雄傳》怎當得師老爺手里的煙袋也顫,他手里的盤香也顫,兩下里顫兒哆嗦,再也弄不到一塊兒。
3.出自《趙子曰》﹝他﹞腿在褲子里離筋離骨的哆嗦。
1.亦作"同文共規"。
2.《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后以"同文共軌"比喻國家統一。
又稱京師同文館”。清末最早的洋務學堂。1862年設立,為總理衙門附屬機構。設有外文、萬國公法、外國史地及數理化等課程。招收八旗子弟和有功名的滿、漢學員。學制初為三年,后分五年、八年兩種。教師多為外國人。1902年并入京師大學堂。
1.唐官署名。掌管諸蕃使者朝見﹑獻納等事宜。
1.謂夫婦同房。
1.同一伍的人。古時軍隊五人為伍,戶籍五家為伍。
1.同一席子,或同坐一席。古人席地而坐,故云◇泛指同坐一處。
2.謂共席而眠。指過夫妻生活。
3.同一宴席。亦指參加同一宴席者。
4.指同學。
1.共同歡欣。
2.套語。用以答謝對方稱賀。
1.同一縣。
1.同一鄉里。
2.引申指同一地方。
3.同一籍貫而在外地者互稱同鄉。
1.中國近代,在通都大邑,同籍貫的人為互相聯絡而成立的一種組織。
1.指共鳴者。比喻志趣相合之友。
1.齊心。
2.共同的心愿;心思相同。
3.志同道合;情投意合。
4.引申為知己。
5.指同心結。 6.指共一個中心或核心。
1.指交杯酒。舊時新婚行合巹禮,用兩盞盛酒,以彩縷連結,夫婦互飲,象征同心,故稱。
1.齊心盡力。
1.同"同心協力"。
1.編有兩心交搭狀的五彩絲帶,舊時系于臂上,用以驅邪。
1.綰有同心結的絲帶。
2.泛指綰有同心結的帶狀物。
3.比喻團結的紐帶。
1.《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后以"同心斷金"形容心齊力量大。
1.兩個連接在一起的菱形結。多以表示男女愛情。勝,原為女子頭上菱形飾物,以金箔﹑絲絨或絹帛剪制而成。
1.亦作"同心合膽"。
2.心志一致。
1.亦作"同心協濟"。
2.謂齊心協力,克服困難。
1.見"同心共膽"。
1.同"同心同德"。
1.同"同心協力"。
1.同"同心一意"。
1.舊時用錦帶編成的連環回文樣式的結子,用以象征堅貞的愛情。
2.狀如兩心相連的裝飾品。
1.同"同心畢力"。
1.相連鎖的火炬狀圖案花紋。古人常用以象征愛情。
2.指織有同心苣狀圖案的同心結。
1.即同心結。
2.形如同心結的鈕扣。
1.舊時七夕所制膾肉。相傳七夕牛郎織女相會,故名。
1.蓮之一種。也叫合歡蓮﹑嘉蓮。常以喻男女戀情。蓮為憐之諧音。
1.見"同心戮力"。
1.齊心合力。
1.指同心長命縷。
2.指同心結。
1.傳說中的鳥。古人以為祥瑞的象征。
2.為愛情的象征。
3.比喻愛侶。
1.即同心蓮。
1.一種刻有兩個心形交搭圖案的如意。如意,一種器物,象征吉祥,用竹﹑骨﹑玉制成,多供玩賞。
1.謂思想行動完全一致。
1.同"同心同德"。
1.見"同心共濟"。
1.齊心合力。謂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
1.同"同心協力"。
1.同"同心同德"。
1.同"同心協力"。
1.心志一致。
1.同一平面上同一圓心而半徑不同的圓。
1.同路。
2.同在朝廷班行。
3.同行業;同行業者。
1.同屬一體。
2.謂同于原來的形體。
1.指同祖的兄弟。
2.同一姓。亦指同姓之人。
1.同性之間發生的戀愛關系,是一種心理變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