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累積、聚積在一起的東西。
2.
動詞
累積,聚集在一塊兒。
3.
量詞
量詞,用于成堆的物或成群的人。
4.
名詞
小土山或土墩。多用于地名。
5.
名詞
比喻眾多的人或事。
6.
名詞
(duī)姓。
1.
亦作“垖”。亦作“塠”。
2.
堆積。
1.出自《元和圣德詩》帛堆其家,粟塞其庾。
2.出自《紅樓夢》進里面,只見烏壓壓的,堆著些圍屏、桌、椅、大小花燈之類。
3.
指堆積之物。
1.出自《詠雪贈張籍》坳中初蓋底,垤處遂成堆。
2.出自《水滸傳》七八間倉廒,四下里都是馬草堆。
4.
比喻眾多,聚積。
1.出自《山那面人家》姑娘成了堆,總是愛笑。
2.出自《〈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的按語》不要等到問題成了堆,鬧出了許多亂子,然后才去解決。
5.
量詞。
1.出自《喜聞盜賊蕃寇總退口號》詩舊隨漢使千堆寶,少答胡王萬匹羅。
2.出自《水滸傳》偌大一塊空地,上面有數十堆柴草。
3.出自《反對本本主義》只有蠢人,才是他一個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調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辦法”,“打主意”。
6.
引申謂充滿。
1.出自《掛枝兒·摟抱》渾身上下都堆俏。
2.出自《儒林外史》道士滿臉堆下笑來。
3.出自《東方》郭祥和老模范的臉上堆滿笑容。
7.
丘阜。多用于地名。
1.出自《竹枝詞》城西門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2.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上》觸穹石,激堆埼。
1.祭祀用的魚。
1.亦作"魚?"。
2.管理漁業的官吏。
3.漁夫。
4.水鳥名。又名魚狗﹑魚虎。
5.魚名。
1.即鲺。
1.魚頭中之骨如石者。
2.指魚化石。
1.一種有機化合物。是用瀝青干餾后加硫酸和氨制成的黏稠液體§棕色或棕黑色,溶于乙醚﹑乙醇﹑水和甘油等。醫藥上常用于防腐﹑消炎。
1.魚制的食品。
2.喂魚的飼料。
3.指釣餌。
1."魯魚亥豕"的略語。
1.賣魚的市場。
1.指魚潛藏之處。
1.指海豚一類的海中哺乳動物。
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后因以魚書”稱書信魚書遙遞|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
1.見"魚書雁帖"。
1.泛指書信。
1.見"魚書雁帖"。
1.見"魚菽之祭"。
1.以魚﹑豆為祭品的祭事。魚﹑豆是常用食品,表明祭品的菲薄。
1.亦作"魚蔌"。
2.即魚菜。
1.干魚。
1.漁夫。
1.比喻夫妻相得或男女情篤。語本《管子.小問》"管仲曰'然公使我求寧戚,寧戚應我曰"浩浩乎!"吾不識。'婢子曰'《詩》有之浩浩者水,育育者魚。未有家室,而安召我居?寧子其欲室乎?'"
2.比喻君臣相得。語本《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先主﹞于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
3.泛喻關系親密無間。
1.形容夫婦關系和好諧調如魚水。
1.猶言魚水和諧。
1.猶言魚水和諧。
1.對魚戶所征的稅。
1.比喻斗爭雙方同歸于盡。
1.用魚類的肉加工制成的絨狀或碎末狀的食品。亦名魚肉松。
1.書信。
1.見"魚蔬"。
1.復姓。
1.魚做的食物。一說即魚羹。
1.亦作"魚鏁"。
2.魚形的鎖。
1.見"魚鎖"。
1.水獺。
1.謂在江河深水處捕魚。
2.產魚的深水池。
1.用魚加佐料和水烹煮的湯類菜肴。
1.漁夫;漁人。
1.魚池。
1.藤本植物,羽狀復葉,小葉長橢圓形,花淡紅色,萼無毛或近無毛,莢果卵形,扁平。中國南部有分布。萼部密被絲狀毛的,叫毒魚藤,亦稱毛魚藤。廣東﹑廣西等地有栽培。根部有毒性,可制殺蟲藥。
1.謂魚受驚逃走。
1.兼養魚的稻田。
1.指輕便漁船。
1.即魚鼓。
1.比喻為人剛直﹑辦事不肯通融的人。
1.宋魯宗道任參知政事,剛正嫉惡,遇事敢言,因其姓魯(魚字頭),且秉性鯁直,故被稱為"魚頭參政"。
1.見"魚頭參政"。
1.漁家少女。
1.食品。將魚肉剁成碎末,加上佐料而制成的丸狀物。
1.見"魚丸"。
1.鯨魚的別名。
2.鯉魚的別名。
1.捕魚用的網。
2.代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