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阻擋;阻塞。
2.
形容詞
悶;憋氣。
3.
名詞
〈書〉墻。
4.
量詞
量詞。用于墻等食物。
5.
名詞
(Dǔ)姓。
6.
動詞
被阻擋。
1.
亦作“鍺”。亦作“陼”。
2.
泛指墻。
1.出自《莊子·盜跖》為欲富就利,故滿若堵耳。
2.出自《七哀詩》園寢化為墟,周墉無遺堵。
3.出自《岱谷徂徠》詩行行靡所向,山勢圍成堵。
4.出自《前茅·暴虎辭》樓頭觀者人如堵。
3.
謂居處。
1.出自《非國語上·輕幣》君得以有其國,人得以安其堵。
4.
阻擋;堵塞。
1.出自《圣武記》哨臺以守望,炮臺以堵敵。
2.出自《紅樓夢》你如今這一來,可遂了你素日心高智大的愿了;又堵一堵那些嫌你的人的嘴。
3.出自《青春之歌》她心里突然像堵上了一塊鉛板。
5.
憋悶;不舒暢。
1.出自《龍須溝》我要不跟趙大爺說說,心里堵得慌!
6.
量詞。用于整段的墻。
1.出自《游天臺山》詩回首望四明,矗若城一堵。
2.出自《墻頭馬上》這一堵粉墻兒低,這一帶花陰兒密。
3.出自《家》穿過這涼亭又是一堵粉白墻壁,左角有一道小門。
7.
將編鐘或編磬十六枚懸于一虡之稱。
1.出自《周禮·春官·小胥》凡縣鐘磬,半為堵,全為肆。
8.
姓。春秋時鄭有堵叔。見《左傳·僖公七年》。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堵氏,又音者。左傳有堵寇、堵師叔、堵俞彌,鄭有堵狗、堵汝父。魏志:張燕本姓堵。
9.
古代筑墻的計量單位名。古以版筑法筑土墻,一版之長,五版之高,為堵。參閱《說文解字·土部》“堵”字段玉裁注。
1.出自《詩·大雅·綿》百堵皆興,鼛鼓弗勝。
2.出自《公羊傳·定公十二年》五板而堵,五堵而雉,百雉而城。
3.出自《禮記·儒行》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
利用離心力分離氣流中固體顆粒或液滴的設備。工作原理為靠氣流切向引入造成的旋轉運動,使具有較大慣性離心力的固體顆粒或液滴甩向外壁面分開。是工業上應用很廣的一種分離設備。
1.武術動作名。
1.指旋風裝的冊頁。
1.古書裝訂形式。(1)將長卷折疊成冊﹐外加封面﹐使首頁和尾頁相連綴。翻閱時﹐循環不斷﹐狀如旋風。為卷子發展為書的一種過渡樣式。(2)卷子﹐宋人稱之為龍鱗裝。原用紙質較厚的葉子﹐兩面書寫﹐四周不留空馀。用素紙裱成手卷﹐將葉子四周套邊﹐右端留有馀尾﹐即以尾紙貼在素卷面上﹐由左向右逐頁縮短﹐形如鱗次﹐卷時由右向左。外表是手卷形式。現故宮博物院藏有宋人裝幀的唐吳彩鸞所書的《唐韻》﹐即此。
1.回轉﹐回還。
1.又名金沸草。多年生草本。葉針形或長橢圓形。花色黃﹐圓而覆下﹐故名。可入藥。
1.車工。
1.我國古代以十二律配七音﹐每律均可作為宮音﹐旋相為宮﹐故稱。自秦而后﹐旋宮聲廢。唐高祖武德間﹐祖孝孫修定雅樂﹐旋宮之聲復起。參閱《隋書.藝術傳.萬寶常》﹑《舊唐書.祖孝孫傳》。
1.回顧。
1.物質所具有的能使偏振光通過時方向發生改變的性質。旋光性是因物質的分子和原子排列不對稱而形成的。松節油﹑蔗糖溶液和石英晶體及許多有機化合物都具有這種性質。
1.回歸。語出《詩.小雅.黃鳥》"言旋言歸﹐復我邦族。"
1.溫酒器。
1.燒水的鍋。
1.回轉車駕。
1.即胡旋舞。
1.植物名。多年生蔓花﹐野生。葉互生﹐戟形﹐有長柄。夏間開淡紅色花﹐漏斗狀﹐似牽牛而小。根莖可食用﹐亦入藥。
1.環繞。
1.回繞;環繞。
1.見"旋回"。
1.大小便。
1.見"旋璣"。
1.亦作"旋機"。
2.北斗七星中的第二星﹑第三星。亦泛指北斗。
3.古代觀測天文的儀器。
1.隨即﹐立即。
1.猶歸止。
1.回駕。
1.猶言再前進。
2.旋轉進入。
1.翻卷。
1.回師。
1.圓領大袖的長衫。
1.即旋螺。
1.返回故鄉。
1.回旋的深水。
2.流轉。
1.回駕。
1.即螺旋。
2.指螺旋狀物。
3.螺的一種。其螺殼作回旋狀。
1.掉轉馬身。
1.遠去。
1.春麥。春麥當年種﹐當年隨即收﹐故稱。
1.聚生作旋渦狀的毛。
1.懦弱。
1.語本《易.需》﹕"需于沙﹐小有言﹐終吉。"和"需于血﹐出自穴"◇因用"需沙出穴"謂遇險兇而能幸免。
1.些少﹐很少的。
1.搜尋﹐求取。
2.敲詐勒索。
1.指章奏空出首幅﹐以供詔旨批答之用。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關于需要的理論。他把人的需要從低級到高級依次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實現的需要。認為只有低層次需要獲得滿足后,才會追求高一層次的需要。
1.實行﹐實踐。
1.需要的用度。
1.語本《易.需》﹕"《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孔穎達疏﹕"若言云上于天﹐是天之欲雨﹐待時而落。所以明需﹐大惠將施﹐而盛德又亨﹐故君子于此之時以飲食宴樂。"后用"需云"為君臣宴樂之典。
2.喻為遍降于民的朝廷德澤。
1.指授職后遲遲不能赴任。
1.魆地里,悄然。
1.見"魆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