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摔倒。
2.
動詞
(物體)落下。
3.
動詞
(物價)下降(跟“漲”相對)。
4.
動詞
墜。
1.
摔;摔倒。
1.出自《淮南子·繆稱訓》故若瞇而撫,若跌而據。
2.出自《夜發三泉即事》詩搏頰羸馬頓,回眸惴人跌。
3.出自《水滸傳》武行者搶入去,接住那漢手。那大漢卻待用力跌武松,怎禁得他千百斤神力,就手一扯,扯入懷來。
4.出自《母親》跌死你這兩個小鬼,看你婆曉得了不錘你我才信!
2.
指使跌倒。
1.出自《水滸傳》李逵便一把揪住那人頭發,那人便奔他下三面,要跌李逵。
3.
失足。喻指犯過失。
1.出自《解嘲》客徒朱丹吾轂,不知一跌將赤吾之族也。
2.出自《冉溪》詩風波一跌逝萬里,壯心瓦解空縲囚。
3.出自《續孽海花》我們以后要調查他的真相才好。倘然是奸細,是不得了的。不要我們跌在他手里,那才是大笑話哩!
4.出自《〈共產黨人〉發刊詞》一部分同志曾在這個偉大斗爭中跌下了。
4.
指偏頗;誤差。
1.出自《荀子·王霸》此夫過舉跬步而覺跌千里者夫!
2.出自《文選·張衡〈思玄賦〉》竦余身而順止兮,遵繩墨而不跌。
3.出自《唐摭言·進士歸禮部》是時國家寧謐,百寮畏法令,兢兢然莫敢跌。
5.
腿足傷折跛瘸。
1.出自《易林·旅之大畜》巢成樹折,傷我彝器,伯踒叔跌,亡羊乃追。
2.出自《與崔連州論石鐘乳書》大耳短脰,拘攣踠跌。
6.
行步不穩,跌跌撞撞。
1.出自《易林·同人之小畜》載石上山,步跌不前。
2.出自《青春之歌》老頭越發醉得厲害了,東倒西歪地跌進學校的大門,砰的一聲把兩扇廟門關得緊緊的。
7.
腳,腳掌。
1.出自《文選·傅毅〈舞賦〉》浮騰累跪,跗蹋摩跌。
8.
跺,以足頓地。
1.出自《對玉梳》槌著胸,跌著腳,哭哭啼啼,悲悲切切恰還魂。
2.出自《西游記》那妖精聞言,止不住淚如泉涌,雙腳齊跌。
9.
蹬,踢。
1.出自《古今小說·陳御史巧勘金釵鈿》一腳跌開房門,揪了老婆頭發便打。
10.
趿,穿鞋。
1.出自《三國志平話》﹝學究﹞取那常拄的病拐,腳跌膿血之鞋,離庵正北約數十步,見地穴,放下病拐,脫下鞋,望著地穴便跳。
11.
疾行;快走。參見“跌蹏”。
1.出自《山鄉巨變》他不愿意跟他們粘連在一起,趕緊跌小路,繞開了他們。
12.
墜落;下降。
1.出自《朝花夕拾·瑣記》而且不危險,下面張著網,即使跌下來,也不過如一條小魚落在網子里。
2.出自《豐收》谷價跌下一元。每個人的心中都要緊一把。
3.出自《機電局長的一天》七月份生產不僅沒有打上去,反而跌下來了。
13.
消減。
1.出自《金瓶梅詞話》初時著了路上走,把膘息跌了許多。
14.
擲錢占卜吉兇或賭輸贏。參見“跌成”、“跌錢”。
1.出自《香羅帶·離思》誰想燈花不準鵲聲空,再來不把金錢跌。
2.出自《福貴》福貴最怕人說他做什么不如人,嘔著氣跌了一把,恰恰跌紅了,殺過一塊現洋來。
15.
晃蕩;顛動。
1.出自《紅樓夢》這些顏色,咱們淘澄飛跌著,又頑了,又使了,包你一輩子都夠使了。
2.出自《紅燭·秋之末日》和西風酗了一夜的酒,醉得顛頭跌腦。
16.
牽絆;牽纏。參見“跌腳絆手”。
1.出自《孽海花》自從第一步踏上了社會的戰線,只覺得面前跌腳絆手的布滿了敵軍,第二步再也跨不出。
17.
指行文的起伏和音調的頓挫。參見“跌宕”、“跌踼”。
1.出自《朱子語類》《莊子》跌蕩,《老子》收斂。
2.出自《隱居通議·文章三》坡翁此《志》,筆力跌蕩振發,風起水涌,真足以發揚之。
3.出自《藝舟雙楫·歷下筆談》北朝隸書,雖率導源分篆,然皆極意波發,力求跌宕。
4.出自《〈人境廬詩草〉序》茍有其人歟,其為政風流,與其詩文之跌宕多姿,必卓犖絕俗,而有其可傳者也。
5.出自《與東宮官屬令》文辯縱橫,才學優贍,跌宕之情彌遠。
6.出自《講古文聯句》景純跌宕,游仙獨步。
7.出自《岳陽樓別竇司直》詩鬼神非人世,節奏頗跌踼。
18.
停頓。參見“跌岔”。
1.出自《三個真命天子》馮三嫂的招待又好,馮三爺的為人又和氣,每晚茶煙之外,還時常有炒黃豆吃,所以去的來的,都要跌岔來坐一坐。
19.
方言。用手捶擊。
1.出自《海上花列傳》漱芳喘定放手,又嘆口氣道:“我腰里酸得來。”玉甫道:“阿要我來跌跌。”
20.
眼球突出。
1.出自《朝野僉載》周張元一腹粗而腳短,項縮而眼跌,吉頊目為“逆流蝦蟆”。
21.
即阿跌。古鐵勒諸部之一。
1.出自《撥川郡王碑奉勅撰》公千騎奮擊,萬虜奔走,戡剪略定,師旅方旋,而延陁、跌復相嘯聚。
1.躲開;離開。
1.方言。閃失;因疏忽而誤事。
1.元雜劇術語。謂從前臺上急下。
2.撇下,丟下。
1.短暫地出現;忽然出現。
1.險些;差一點。
1.亦作"閃肭"。
2.扭傷筋絡或肌肉。
1.睜眼。
2.眨眼。
3.猶耀眼。光線強烈,使人眼花。
光晃動耀眼湖面上閃耀著銀色的光|群星閃耀。
1.變化不定的奇異景象。
閃爍;閃耀淚光閃熠。
1.明滅不定地映照﹑映現。
1.奸巧諂媚。
1.見"閃揄"。
1.急速轉身。
1.欺誑;哄騙。
2.忽隱忽現的變化。
1.謂光亮物閃閃爍爍,點綴其中。
1.形容光亮閃耀。
1.逃跑。
曲藝曲種。流行于陜西延安、榆林等地。演員自彈三弦或琵琶自唱,同時操縱梆子、耍板、螞蚱板、水镲等樂器。唱腔有九腔十八調”之稱。傳統書目以民間故事為多。陜北成為革命根據地后,出現了許多宣傳革命的新書目。
1.指古荊州地。
1.陜西﹑甘肅的并稱。
又稱陜甘蘇區”。在陜西北部和陜西、甘肅邊界地區。1932年至1934年間,在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領導下,先后開辟了陜甘邊和陜北革命根據地。1935年2月成立了以劉志丹、謝子長為首的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和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統一了對根據地的領導。同年7月粉碎了國民黨軍的第二次圍剿”后,兩塊根據地連成一片,陜甘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9月,紅二十五軍長征到達陜北,與當地的紅二十六軍、二十七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隨后,陜甘革命根據地成為中共中央和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長征的落腳點。
1.陜西﹑甘肅﹑寧夏的合稱。
原為陜甘蘇區。1935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到達陜北后,成為革命的中心根據地。1937年9月中國共產黨根據國共合作協議,將陜甘蘇區改名為陜甘寧邊區,并成立邊區政府,首府延安。是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所在地,是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的總后方、全國各抗日根據地和全國人民革命斗爭的政治指導中心。1946年國民黨政府發動全面內戰,毛澤東等率黨中央留在陜北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邊區發動的重點進攻,推動了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
1.即今茅津渡。以南岸在古陜縣(今屬河南省)城西北﹐故名。
1.陜縣和洛陽的并稱。
1.指陜津。
1.不定貌。陜﹐通"閃"。
2.引申為輕佻。
1.光芒閃爍貌。
1.艷麗奪目。
1.發光﹑發熱貌。
1.猶閃爍。時時閃現出光芒。
1.電光閃爍貌。
1.亦作"睒熌"。亦作"睒?"。
2.光閃爍貌。
1.光閃爍貌。
1.見"睒閃"。
1.驚視貌;疾視貌。
1.疾視。
2.光閃爍貌。
1.驚視貌。
1.亮光閃爍不定。
1.亮光忽明忽暗,搖動不定貌。
2.比喻說話吞吞吐吐。
1.閃耀。
1.毀謗倨傲。
1.譏訕毀謗。
1.譏笑鄙視。
1.譏笑批駁。
1.毀謗藐視。
1.形容難為情。
1.毀謗指斥。
1.毀謗貶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