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時稱郊外的地方。
2.
名詞
甸子,放牧的草地。多用于地名。
3.
名詞
〈書〉田野的產物。
4.
名詞
(Diàn)姓。
1.
王田。參見“甸服”。
1.出自《借田賦》伊晉之四年,正月丁未,皇帝親率群后,借于千畝之甸,禮也。
2.
古代京城郊外的地方稱“甸”。
1.出自《周禮·天官·大宰》三曰邦甸之賦。
2.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罪重于郊甸,無所伏竄,敢布其死。
3.出自《禮記·王制》千里之內曰甸,京邑在其中央。
4.出自《潮州刺史謝上表》雖在萬里之外,嶺海之陬,待之一如畿甸之間,輦轂之下。
3.
田野;原野。
1.出自《文選·顏延之〈應詔?曲水作詩〉》幕帷蘭甸,畫流高陛。
2.出自《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3.出自《生命之樹常綠》每當春天來臨,牧場、田邊、山腰、湖畔、高山、草甸,到處盛開了美麗的杜鵑花。
4.
區域;流域。
1.出自《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鵲起登吳山,鳳翔臨楚甸。
2.出自《奏乞進駐淮甸札子》淮甸迫近行在,臣愿提全軍進屯,萬一番偽窺伺,臣當竭力奮擊,期于破滅。
5.
田野的出產物。
1.出自《禮記·少儀》臣為君喪,納貨貝於君,則曰納甸於有司。
6.
即甸師。古代掌管田事的官。
1.出自《穀梁傳·桓公十四年》甸粟而內之三宮,三宮米而藏之御廩。
7.
治理。
1.出自《書·多士》乃命爾先祖成湯革夏,俊民甸四方。
2.出自《詩·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惟禹甸之。
3.出自《送李傅侍郎劍南行營》詩去年新甸邑,猶滯佐時才。
8.
猶挺,挺立。
1.出自《太玄·圖》天甸其道,地杝其緒。
9.
元代云南地方行政單位名。
1.出自《元史·地理志四》云南諸路行中書省,為路三十七、府二,屬府三,屬州五十四,屬縣四十七。其余甸寨軍民等府不在此數。
2.出自《元史·地理志四》﹝石舊﹞縣在州東,有四甸:曰掌鳩,曰法塊,曰抹捻,曰曲蔽。
1.宋代大臣及近戚有病,皇帝多命醫診治,凡藥必服,家人不敢問。及死,例遣內侍監護葬事,稱"敕葬"。至敕葬,聽憑監護吩咐,有至傾家蕩產者,故當時有"宣醫納命,敕葬破家"之語。見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五﹑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九。
1.奉詔令建造。
1.亦作"勅正"。
2.整飭;整頓。
1.奉敕命編撰。
1.形容說話斷斷續續,含糊不清。
1.水沸涌貌。
1.大雨。
1.驚詫。
1.愈走愈遠貌。
1.查勘,檢察。
1.窺見;識見。
1.絕遠。
1.見"遫犖"。
1.傳說中的山名。《楚辭.大招》"北有寒山,遫龍趘只。"王逸注"遫龍,山名也。趘,赤色,無草木貌也。言北方有鈔之山,陰不見日,名曰遫龍。"一說神名¢興祖補注"《山海經》西北海之外有章尾山,有神身長千里,人面蛇身而赤,是燭九陰,是謂燭龍。疑此遫龍即燭龍也。"
1.超絕。
1.遠大豪邁。
1.猶言超世絕俗。
1.指下棋時迂回斡旋以求和。
1.遠行。
1.猶卓越。
1.遼遠。
2.猶超越。
1.指意義深遠。
1.指有韻和無韻的文字﹐亦指賦詩作文的才能。
1.見"詞辯"。
1.亦作"詞辨"。
2.能言善辯﹔能言善辯之才。
1.猶話柄。
1.文詞的光華。
2.指文詞。
1.稱譽擅長文詞的大家﹐猶詞宗。
1.謂詞句不能充分﹑確切地表達思想感情。
1.猶言詞不達意。
1.猶文才。
2.有才氣的詞。
1.見"詞彩"。
1.亦作"詞采"。
2.詞章的文彩。
3.指詞藻。
1.謂語言吞吞吐吐。
1.指文學侍從之官。亦借指翰林。
1.指誦經拜懺的道士。
1.猶文壇。
2.專指詞人薈萃之地。
3.科場。
1.舊指文學侍從之臣﹐如翰林之類。
1.傳說﹔傳奇。
一作辭典”。匯集語言里的詞語,按一定順序編排,逐一解釋,供人檢索查閱的工具書。有語文詞典、專科詞典和綜合性詞典之分。世界上最早的詞典是中國西漢初編纂的《爾雅》。
1.文詞和音調。
2.詩和詞的格調。
3.專指填詞的格調。
1.訴狀。
1.猶詞鋒。
1.韻文文體之一。即詞。
2.指詞話。元明時的一種說唱藝術。
3.語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運用的單位。也指說話﹑文章中的語句。
1.填詞的法則。
2.指語法學中研究詞的形態變化的部分。包括詞的構造﹑變化和分類等內容。
1.謂措詞激切有所冒犯。
1.耗費言詞。
1.見"詞峰"。
1.犀利的文筆或口才。
2.言詞所向﹔話題。
1.辭章的總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