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照明的器具。
1.出自《西京雜記》作蟠螭以口銜燈,燈燃,鱗甲皆動,煥炳若列星。
2.出自《浣溪沙》詞惆悵夢余山月斜,孤燈照壁背紅紗。小樓高閣謝娘家。
3.出自《快心編初集》華英關門進來,吹起火種,點上燈兒。
4.出自《哥德巴赫猜想》燈裝上了,開關線也接上了。一拉,燈亮了。
2.
亦作“燈”。
3.
指作其他用途的發光、發熱裝置。如紅綠燈、酒精燈、本生燈等。
4.
指觀賞用的花燈、燈彩。
1.出自《舊唐書·中宗紀》丙寅上元夜,帝與皇后微行觀燈。
2.出自《武林舊事·元夕》燈之品極多,每以“蘇燈”為最。
3.出自《水滸傳》家家門前扎起燈柵,都要賽掛好燈。
4.出自《燕京歲時記·燈節》每至燈節,內廷筵宴、放煙火,市肆張燈。
5.
佛教以為燈能指明破暗,因用以喻佛法。
1.出自《與釋道安書》若慶云東徂,摩尼回曜,一躡七寶之座,暫現明哲之燈。
2.出自《送僧元皓東游》詩傳燈已悟無為理,濡露猶懷罔極情。
3.出自《猿聽經》佛祖流傳一盞燈,至今無滅亦無增。
6.
張燈。
1.出自《燕京歲時記·順星》富者燈四夕,貧者燈一夕止。
7.
量詞。猶盞。
1.出自《西游補》日頭兒還有半天,井里頭、松樹邊,更移出幾燈鬼火。
2.出自《萬花樓》當時臺上止有一燈光焰,臺下提籠一對。
8.
俗稱收音機的電子管。
1.前代留傳下來的風俗習慣。
2.拋棄流俗;超脫世俗。
1.謂超脫塵俗而避世隱居。
1.見"遺算"。
1.見"遺算"。
1.亦作"遺筭"。亦作"遺笇"。
2.失算;失策。
1.亦作"遺穟"。
2.指收獲農作物后遺落在田的谷穗。
3.猶馀糧。
1.見"遺穗"。
1.指死者遺留下的孫兒。
2.泛指后裔﹑后代。
3.謂遺福子孫。
1.古塔。
1.古代留下的土筑高壇。
1.前人留下的歌詠或感嘆。
2.泛指留下感嘆。
1.典出《詩.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鄭玄箋"茇,草舍也。召伯聽男女之訟,不重煩勞,百姓止舍小棠之下聽斷焉,國人被其德,說其化,思其人,敬其樹。"后以"遺棠"指召伯留下的盛德惠政。
1.謂留下邪惡。
1.死者留下的田產。
1.前代遺留下來的字帖。
1.猶遺緒。
1.猶馀痛。
1.指前人留下的謀劃。
2.指前代留下的圖卷。
1.某人死后遺下的門徒。泛指繼承某人衣缽的人。
1.丟棄泥塊。形容鄙棄之甚。
2.未開墾利用的土地。
1.蛻皮。
2.遺棄形骸。指尸解;仙逝。
3.僧﹑道認為死是遺其形骸而化去,故稱其尸體為"遺蛻"。
4.遺跡;遺留物。
5.指化石。
1.指帝王臨終前的囑托。
1.猶逃脫。
2.遺漏;亡佚。
1.前朝留下來的老人。
1.超脫;鄙棄。
1.指不為人知的玩賞勝景。
2.指死者生前的玩物。
1.謂拋棄愚妄。
2.指殘剩的頑虜。
1.見"遺亡"。
對識記過的材料不能再認與回憶,或者錯誤的再認與回憶。分為暫時性遺忘和永久性遺忘,前者指在適宜條件下還可能恢復記憶的遺忘;后者指不經重新學習就不可能恢復記憶的遺忘。
1.謂遺棄名譽地位。
2.猶失望。
1.謂給子孫以利祿,其結果是給他們危厄。語本《后漢書.逸民傳.龐公》"﹝劉表﹞指而問曰'先生苦居畎畝而不肯官祿,后世何以遺子孫乎?'龐公曰'世人皆遺之以危,今獨遺之以安。'"
1.猶馀威。
1.猶馀味。
1.古人或死者留下的詩文。
2.散逸的詩文。
3.前代留下的法令條文﹑禮樂制度。
1.指散佚的文章和句子。
1.指前代或前人遺留下來而少為人知的傳聞,多指不見于正式記載的。
1.失誤而紊亂。
1.贈送禮物和問候。
1.遺跡。
1.謂遺棄世務;不問日常事情。
1.謂超脫于世物之外。
2.指古代或死者留下來的物件。
3.指他人遺失的物件。
1.謂舍棄一切外在形式而彼此心意一致。
1.泯滅物我界限,謂舍棄外在形式,精神進入忘我境界。
1.亦作"遺悮"。
2.遺漏和錯誤;過失。
3.貽誤;耽誤。
1.見"遺誤"。
1.死者遺留下來的子息。
1.謂因吝惜而遺漏未遍及。
1.亦作"益知"。增益智慧。
2.植物名。
3.龍眼的別名。參見《廣雅.釋木》。
1.一種拼板玩具。將七巧板增加為十五塊,合則成為一方,散則可以拼排各種文字﹑人物等圖形。清童葉庚創制,并著有《益智圖》一書。
1.益智拌米做成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