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安排;處置。
2.
動詞
籌劃辦理。
1.
亦作“徣”。
2.
治理;安排。
1.出自《墨子·尚賢中》故雖昔者三代暴王桀、紂、幽、厲之所以失措其國家,傾覆其社稷者,已此故也。
2.出自《齊東野語·奇對》善待問者如撞鐘,小應小,大應大;措天下者猶置器,安則安,危則危。
3.出自《王溫子栗字說》故端方而不犯,慈良而不倚;以之措大政,持大議,不變辭色而天下從之。
3.
施行;運用。
1.出自《易·系辭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2.出自《尹文子·大道上》物不競,非無心,由命定,故無措其心。私不行,非無欲,由分明,故無所措其欲。
3.出自《唐語林·補遺四》近時作記,多措浮詞,褒美人才,抑揚功閥,殊失記事之本意。
4.出自《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流上》其言雖岐趣殊向,推本原始,各有所承,意皆將舉其術,措之家國天下。
4.
設立;制訂。
1.出自《酬王詹叔奉使江東訪茶法利害見寄》詩余聞古之人,措法貽厥后。
5.
籌辦;籌集。
1.出自《凍蘇秦》既然他兩個要去,等他自措盤纏求官去來。
2.出自《紅樓夢》只是如今行李路費,一概無措。
3.出自《窮愁》阿松自賦閑,柴米所需,均措之鄰右。張家假百,李家借十。
6.
棄置;擱置。
1.出自《禮記·中庸》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
2.出自《新唐書·吳兢傳》當是時,有上書益於政者……終不以為忤。故外事必聞,刑戮幾措,禮義大行。
3.出自《送廣信司獄》詩時明刑措日無事,檀板且下鵝湖船。
7.
通“錯”。交錯。
1.出自《史記·燕召公世家論》燕外迫蠻貉,內措齊晉,崎嶇強國之間,最為弱小。
8.
安放。
1.出自《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2.出自《鹽鐵論·世務》是猶措重寶於道路而莫之守也。
3.出自《永州韋使君新堂記》宗元請志諸石,措諸屋漏,以為二千石楷法。
4.出自《韋護》及至韋護征求她的意見時,她竟無所措手足的吶吶著。
1.冢壙。
1.丞相的別稱。
1.古代天子在宗廟里舉行的大祭禮。
1.泛指猛禽。
1.豬頸部的長毛,豬鬃。
1.即肘子。作為食物的豬腿的最上部分。
1.語本《史記.項羽本紀》"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后因以"彘肩斗酒"形容英雄豪壯之氣。
1.豬圈。
1.見"彘首"。
1.見"彘首"。
1.亦稱"彘盧"。亦稱"彘顱"。
2.草名。又名天名精。
1.謂缺乏智慧。
1.機智而能應變。
1.見"智辯"。
1.亦作"智辨"。
2.聰慧與口才。
3.指巧辯。
1.才智。智慧和才能。
1.聰明的策略;妙策。
1.巧慧奸邪。
1.智謀之臣。
1.口腔中的最后面的臼齒,一般在十八歲到三十歲才長出來,有些人的智齒終生長不出來。也叫智牙。
1.龍的別名。
1.聰慧敏達。
1.佛教語。謂照破迷暗的智慧之光。
1.猶智算,智數。
1.謂明智而有器量。
2.佛教語。梵語的意譯。意為"大智慧到彼岸"。
1.智慮短淺;見識淺薄。
1.猶笨人。
1.智術能法。謂通曉術與能行法治。
1.謂善于料事而又明哲自保。
1.指心。古人以為心是思維的器官。見《素問.靈蘭秘典論》。
1.用于占卜的龜甲獸骨。
1.佛教語。智慧光。
2.泛稱智慧的光芒。
1.見"智慧"。
指人辨析判斷和發明創造的能力人民的智慧|這要靠大家的智慧。
劇本。俄國格里鮑耶陀夫作于1824年。從國外游學歸來的貴族青年恰斯基具有進步思想,為貴族社會所不容,乃至被誣為瘋子”。恰斯基當眾揭露了貴族社會的腐朽虛偽后憤然離去。
1.佛教語。謂能照破一切迷暗的大智慧。亦用以稱佛。
1.佛教語。比喻智慧廣大,佛法無邊。
1.佛教語。謂智慧如火,能燒盡一切煩惱。
1.亦作"智惛"。
2.神智迷亂;胡涂。
1.謂智力不能辨認豆麥。形容無知。
1.見"智慧火"。
1.計謀;智謀。
1.智慧與見識。
1.足智多謀的將領。
1.猶智育。
1.明智與器量。
1.佛教語。指能破除迷暗的智慧。
①才智和勇力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單靠一二個人的智力是不夠的。②也稱智能”、智慧”。獲得知識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須具備的心理條件或特征。心理學家對智力有各種不同的解釋。較多的人認為,智力指認識方面的各種能力,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能力,其核心是抽象思維能力。
對人的智力水平的測量。心理測驗之一。通常根據對一個大樣組的受試者的測試結果,得出各年齡的平均分數或常模,制定標準化的量表,用智齡或智商來表示智力水平。國際上常用的個人智力測驗主要有斯坦福比納智力量表、韋克斯勒智力量表。
培養人的智力以提高勞動者素質的活動。基本內容是提高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主要途徑是通過教育。智力開發離不開必要的智力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