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賞賜,給予。
1.出自《禮記·少儀》其以乘壺酒、束修、一犬賜人。
2.出自《莎菲女士的日記·三月二十一夜》神把什么好的,都慨然賜給他了,但神為什么不再給他一點聰明呢。
3.出自《水滸傳》量這等一個罪人,怎地有許多財物?卻不是從天降下,賜與我的?
4.出自《漢書·蘇武傳》陵惡自賜武,使其妻賜武牛羊數十頭。
2.
用作敬辭。敬稱對方的給予。
1.出自《書信集·致蔣抑卮》秋氣蕭蕭,至祈攝衛,倘有余晷,乞時賜教言,幸甚,幸甚!
2.出自《大波》有便茶嗎?先賜我一杯,口渴極啦!
3.
給人的恩惠或財物。
1.出自《國語·晉語七》報生以死,報賜以力,人之道也。
2.出自《送陸歙州詩》序陸君之道行乎朝廷,則天下望其賜;刺一州,則專而不能咸。
3.出自《宋史·李綱傳上》主上聰明仁恕,公言萬一能行,將見金人悔禍,宗社底寧,天下受其賜。
4.出自《墳·文化偏至論》久食其賜,信乃彌堅,漸而奉為圭臬。
4.
對帝王下達旨意的敬稱。
1.出自《周禮·春官·小宗伯》賜卿、大夫、士爵則儐。
2.出自《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子家駒曰:“臣不佞,陷君於大難,君不忍加之以斧锧,賜之以死?!?/p>
3.出自《新唐書·承天皇帝倓傳》帝惑偏語,賜賧死,俄悔悟。
5.
蠲免。
1.出自《漢書·食貨志上》上復從其言,乃下詔賜民十二年租稅之半。
2.出自《新唐書辨中》《張巡傳》:“睢陽、雍丘賜徭稅三年?!薄百n”字便當得蠲免之意否?
6.
窮盡。后多作“儩”。
1.出自《鹖冠子·天則》若礱磨不用賜,物雖詘,有不效者矣。
2.出自《讀書叢錄·用賜》《方言》:“賜,盡也。”言若礱磨不盡,則物有不效者矣。
3.出自《文選·潘岳〈西征賦〉》超長懷以遐念,若循環之無賜。
7.
姓。
1.出自《世本·氏姓》賜氏,齊大夫簡子賜之后。
8.
通“私”。偏私。
1.出自《莊子·則陽》四時殊氣,天不賜,故成歲。五官殊職,君不私,故國治。
1.拼命使勁﹑用力。
1.撕開嘴巴,截去舌頭。意即命人住嘴。
1.亦作"豁啦啦"。
2.象聲詞。
1.見"豁拉拉"。
1.見"豁剌"。
1.見"豁剌剌"。
1.亦作"豁喇"。
2.象聲詞。
1.亦作"豁喇喇"。
2.象聲詞。
1.象聲詞。
1.見"豁辣"。
1.象聲詞。
1.見"豁啷"。
1.象聲詞。
(心情)開朗他覺得天地是那么廣闊,心里是那么~。
1.象聲詞。
1.明亮清澈的樣子。
1.通曉。
1.猶顯露。
1.謂性格豁達而疏略。
2.猶免除。
1.顯豁。
2.豁達大方。
3.道教的符箓。道教有"七元豁落鎮星精符"﹑"一元豁落日精之符"等?!兜啦亍酚小侗钡壅f豁落七元經》。
1.道教的符箓。
1.在南京雞鳴寺,建于清光緒年間,取杜甫"憂來豁蒙蔽"(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詩意命名。舊時為詩人詞客歌詠勝地。
免除(捐稅、勞役等)。
1.闡明幽深的道理。
1.開擴視野。
2.醒目。
1.開豁情懷。
1.飲酒時的一種博戲。兩人同時喊數并伸出拳指,以所喊數目與雙方伸出拳指之和數相符者為勝,敗者罰飲。
1.形容徹底曉悟。
1.同"豁然大悟"。
1.頓時曉悟。
1.謂頓時現出開闊敞亮的境界。
2.引申為頓然曉悟。
1.同"豁然大悟"。
1.明白透徹。
1.同"豁然大悟"。
1.開擴眼界,使耳目清新。
1.開闊;曠達。
2.闊大。
3.曉悟。
1.象聲詞。
1.免除值宿。
1.覺醒;領悟。
1.見"豁閜"。
1.亦作"豁閕"。
2.猶虛空。
1.猶裂縫。
1.深邃險要貌。
1.深邃高峻貌。
1.器物邊口的殘破處。
2.指人的牙齒殘缺。
1.喻器物邊口殘破缺損,形同鋸齒。
1.猶言開擴視野。
1.豁拳。
〈方〉①豁口碗上有個~。②指豁嘴的人。
1.專利賣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