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尖的東西進入或穿過物體。
2.
動詞
感覺器官受刺激而感到不舒服。
3.
動詞
偵察;打聽。
4.
動詞
用尖刻的話指摘、嘲笑。
5.
動詞
暗殺。
6.
名詞
(根)尖銳像針的東西。
7.
名詞
〈書〉名片。
8.
名詞
(Cì)姓。
1.
亦作“措”。
2.
刺殺;殺死。
1.出自《周禮·秋官·小司寇》以三刺斷庶民獄訟之中,一曰訊群臣,二曰訊群吏,三曰訊萬民。
2.出自《公羊傳·僖公二十八年》刺之者何?殺之也。殺之,則曷為謂之刺之?內諱殺大夫,謂之刺之也。
3.
諷刺。
1.出自《詩·魏風·葛屨》維是褊心,是以為刺。
2.出自《公羊傳·莊公三年》其言次於郎何?刺欲救紀而后不能也。
3.出自《履齋示兒編·總說·字訓編》以詞譏之曰刺……刺幽王,刺厲王,皆作詩以刺之,如操刀以刺人然。
4.出自《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蘇老泉見安石衣服垢敝,經月不洗,以為不近人情,作《辨奸論》以刺之。
4.
謂指責、揭發。參見“刺舉”。
1.出自《戰國策·齊策一》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5.
探取;采取。
1.出自《荀子·正論》圣王之生民也,皆使當厚優猶知足,而不得以有余過度,故盜不竊,賊不刺。
2.出自《史記·封禪書》〔文帝〕使博士諸生刺“六經”中作《王制》,謀議巡狩封禪事。
3.出自《丹鉛雜錄·刺字訓》《〈淮南子〉序》:“典中郎將弁揖,借八卷刺之。”又漢文帝命諸儒刺“六經”作《王制》。刺之為言取也。
4.出自《鶴道人論詞書》熟讀長吉詩,刺其文字之警采絕艷,一一匯錄。
6.
古代耕田器耒下連耜之前曲部分,本稱“疵”。其面不平,如顙額患疵病,故稱“疵”。因其耕作時插入地下,故又稱“刺”。后用為刨土、耕作之意。
1.出自《周禮·考工記·車人》鄭司農云:“耒謂耕耒,疵讀為其顙有疵之疵,謂耒下岐。”玄謂疵讀為棘刺之刺。刺,耒下前曲接耜。
2.出自《謝胡文學九齡惠水牛圖二卷》詩引耒刺中田,粒食蒸民賴。
3.出自《祈雨九龍神文》冬不時雪,春不時雨,越二月宿麥不滋,耒耜不刺。
7.
刺探;偵探。
1.出自《漢書·陳萬年傳》咸素善云,云從刺候,教令上書自訟。
2.出自《晉書·宣帝紀》〔司馬懿〕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
3.出自《新唐書·封倫傳》倫資險佞內挾,數刺人主意,陰導而陽合之。
4.出自《觚剩·蛟橋幻遇》所刺幽隱皆實,眾遂嘿然散去。
8.
插入;鉆進。
1.出自《水經注·河水三》長城之際,連山刺天,其山中斷,兩岸雙闕。
2.出自《倪煥之》并不寬闊的市街當然早擠滿了人,再沒有空隙容人徑直地通過,來來往往地只在人叢中刺左刺右地穿行。
9.
刺激;刺射。
1.出自《二馬》馬老先生只喝了一碗茶,茶到食道里都有點刺的慌。
2.出自《雪花飄在滿洲》一閃,憲兵的眼光刺到小卞的臉上。
3.出自《探索集·訪問廣島》同他握手告別的時候,我覺得有許多根針在刺我的心。
10.
兵器的鋒刃。
1.出自《淮南子·泛論訓》古之兵,弓劍而已矣,槽矛無擊,修戟無刺。
11.
泛指尖利如針之物。
1.出自《漢書·霍光傳》宣帝始立,謁見高廟,大將軍光從驂乘,上內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
2.出自《薔薇》詩根本似玫瑰,繁英刺外開。
3.出自《本草綱目·草七·月季花》亦薔薇類也。青莖長蔓硬刺,葉小於薔薇,而花深紅。
4.出自《紅樓夢》玫瑰花兒可愛,刺多扎手。
5.出自《詩與散文》希望你只看見潔白芬芳的花朵,莫想起花柄上的尖利的刺罷!
12.
書寫。
1.出自《釋名·釋書契》書稱刺書,以筆刺紙簡之上也。又曰到寫,寫此文也。畫姓名於奏上曰書刺。
2.出自《梁父吟》集后土之雍容兮,刺百圣之禮文。
13.
名片。
1.出自《古墓斑狐記》狐不從,乃持刺謁華。
2.出自《文心雕龍·書記》百官詢事,則有關刺解牒。
3.出自《貧士嘆》詩試將短刺謁公門,甲第紛紛厭粱肉。
4.出自《疑耀·拜帖不古》余閱一小說,古人書啟往來,及姓名相通,皆以竹木為之,所謂刺也。
5.出自《夜譚隨錄·崔秀才》忽有崔元素者,投一刺,劉接見,詢其邦族。
14.
擔任州刺史或郡守,亦泛指出任。
1.出自《新修滕王閣記》其冬,以天子進大號,加恩區內,移刺袁州。
2.出自《故襄陽丞趙君墓志》時宗元刺柳,用相其事,哀而旌之以銘。
3.出自《〈白氏長慶集〉序》長慶四年,樂天自杭州刺史以右庶子詔還。予時刺會稽。
4.出自《全唐詩話·雍陶》陶,字國鈞,大中八年,自國子毛詩博士出刺簡州。
15.
刺繡。參見“刺繡”。
1.出自《全唐詩》當時手刺衣上花,今日為灰不堪著。
2.出自《清平山堂話本·風月瑞仙亭》文君及笄未聘,聰慧過人,姿態出眾,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描龍刺鳳,女工針指,飲饌酒漿,無所不通。
3.出自《寄女》詩上繡千鴛鴦,下刺十丈蓮。
16.
刺配。古代刑罰之一。在面部刺字,發配遠方。始于五代后晉,宋、元、明、清因之。參見“刺配”。
1.出自《宋史·刑法志三》如聞百姓抵輕罪,而長吏擅刺隸他州,朕甚憫焉。自今非得於法外從事者,毋得輒刺罪人。
2.出自《宋史·刑法志三》累犯強盜,及聚眾販賣私商,曾經殺傷捕獲之人,非村民、胥吏之比,欲并配屯駐軍,立為年限,限滿改刺從正軍。
17.
判決。參見“刺斷”。
1.出自《續資治通鑒·宋孝宗淳熙七年》監司,郡守,所屬官或身有顯過而政害於民者,即依公按刺。
18.
劃船;撐船。
1.出自《十五日明發石口遇順風》詩溯流淺水刺樓船,百棹千篙秪不前。
2.出自《曉上石壁灘》詩越兒臥篙頭刺水,露重布帆風不起。
3.出自《劉瑞當先生墓志銘》瑞當挾其季子,一平頭奴,刺小航浮江而上。
19.
征募兵卒的代稱。宋制,凡兵卒常刺字為記,故稱。
1.出自《龍川別志》治平中,韓魏公建議於陜西刺義勇,凡三丁刺一人。
2.出自《宋史·高宗紀八》五月辛巳,刺海賊罪不至死者為龍猛、龍騎軍……詔諸路刺強盜貸死少壯者為兵。
3.出自《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二十八年》殿中侍御史王珪,言殿前馬步軍三衙強刺平民為軍,詔禁止。
20.
一種橫網捕魚方式。
1.出自《夜漁記》橫網是用尼龍絲制的,放在水里象溶化了似的,再也看不見了。據說這樣魚才會不知不覺撞上去,給卡在網眼里退不出來。漁民管這種作業叫“刺”。
21.
以劍矛之刃向前直戳。
1.出自《周禮·考工記·廬人》去一以為刺圍。
22.
泛指用刀劍等尖銳的東西刺入或穿過物體。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2.出自《韓非子·解老》獄訟繁,倉廩虛,而有以淫侈為俗,則國之傷也若以利劍刺之。
3.出自《三國演義》上黨太守張楊部將穆順,出馬挺槍迎戰,被呂布手起一戟,刺於馬下。
4.出自如:穿刺。
23.
指暗殺。
1.出自《論衡·感虛》傳書言:“荊軻為燕太子謀刺秦王,白虹貫日。”
2.出自如:被刺、遇刺。
24.
喻令人難堪、棘手的言行。
1.出自《〈燈下集〉前言》解放以前這一批文章,都有些恨氣,有根刺,總想朝什么地方戳它一下。
2.出自《在和平的日子里》常飛說:“你怎么滿身都是刺!”
1.寵愛親熱。
1.宋元時對官長的尊稱。相,相公之省。
1.恩德信義。
2.猶寵信。
1.恩人;救星。
1.指皇帝的寵幸。
1.亦作"恩庥"。
2.猶恩澤。
1.見"恩休"。
1.見"恩恤"。
1.猶恩澤。
1.指帝王加恩的諭旨。
1.愛護養育。
1.撫養費。
1.道義;恩情。
1.帝王對臣子特別優待的規定。
1.恩德情誼。
1.情意,恩情。
1.庇佑。
2.見"恩蔭"。
1.稱他人相招的敬詞。
1.猶恩私。
1.降恩寬宥。
1.施恩誘導。
1.《太平廣記》卷一一八引辛□《三秦記.漢武帝》"昆明池,漢武帝鑿之……池通白鹿原。人釣魚于原,綸絶而去。魚夢于武帝,求去其鉤。明日,帝游戲于池,見大魚銜索,曰'豈非昨所夢乎?'取魚去鉤而放之。帝后得明珠。"后以"恩魚"為稱頌圣德之詞。
恩惠知遇身當恩遇常輕敵。
恩惠和仇恨(多偏指仇恨)~分明ㄧ不計個人~。
1.稱皇帝準許的敬詞。
1.謂帝王的栽培。
稱帝王或官吏給予臣民的恩惠。
1.指出于皇帝私恩而獲封為侯爵者,如帝舅后父等。《漢書》有《外戚恩澤侯表》。
1.皇恩潤澤。
1.帝王降恩的詔書。
1.猶德政。
1.猶恩遇。
1.猶恩典。
2.清代赦典的一種。
1.恩德像山一樣重。謂恩德極大。
1.對施恩于己者的敬稱。
分子中含有蒽醌結構的各類染料的總稱。有還原染料、酸性染料、分散染料、活性染料等。色澤鮮艷、牢度較高。
1.方言。喻此伏彼起。
子母扣兒。
1.方言。立刻,馬上。
1.兒女對雙親所行的拜禮。
1.北方游牧民族供嬰兒躺臥的木板。
1.孩子們;后輩。
1.猶兒輩。
1.幼年。
1.古代婦女自稱其丈夫。
1.兒媳婦。
為兒童創作的、適合兒童唱的歌謠。
1.孩童。
2.比喻親信。
1.男孩女孩。猶言子息。
漢語普通話和某些方言中的一種語音現象,就是后綴‘兒’字不自成音節,而和前頭的音節合在一起,使前一音節的韻母成為卷舌韻母。例如‘花兒’的發音是huār,不是huā’é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