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毛病;瑕疵;缺點。
1.
小病。
1.出自《素問·本病論》民病溫疫,疵發風生。
2.
引申為過失,缺點。
1.出自《易·系辭上》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2.出自《漢書·平帝紀》令士厲精鄉進,不以小疵妨大材。
3.出自《朝奉大夫知惠州姜公墓志銘》勵我清苦志,絕彼驕吝疵。
4.出自《鳴機夜課圖記》﹝先外祖父﹞酒酣,輒大聲吟所作詩,令吾母指其疵。
5.出自《倪煥之》從那尋瘢索疵的舍監太太手里,毫無顧忌地收領男子手寫的信。
3.
挑剔,非議。
1.出自《荀子·不茍》正義直指,舉人之過惡,非毀疵也。
2.出自《漢書·陳湯傳》論大功者不錄小過,舉大美者不疵細瑕。
3.出自《唐故相權公墓碑》無黨無讎,舉世莫疵。
4.出自《聊齋志異·林四娘》又每與公評騭詩詞,瑕輒疵之。
5.出自《武昌革命真史·陳天華投海》乃進觀吾國同學者,有為之士固多,可疵可指之事亦不少。
4.
禍害;損害。
1.出自《汴州東西水門記》時維隴西公受命作藩,爰自洛京單車來臨,遂拯其危,遂去其疵。弗肅弗厲,薰為大和。
5.
猶昏亂。
1.出自《祭李氏二十九娘子文》出從于人,既相諧熙。又暴以夭,神何所疵!
2.出自《瀟湘雨》山勢參差,走的我口干舌苦,眼暈頭疵。
6.
母斑,黑斑。
1.出自《晉書·后妃傳上·惠賈皇后》見一婦人,年可三十五六,短形青黑色,眉后有疵。
2.出自《古代疾病名候疏義·爾雅病疏》巖按《廣韻·五支》:“疵,黑病。”……蓋即今之母斑(naevi)也。
1.嘴里說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樣。
1.情急時說話不能選用恰當的言詞。亦指說話隨便。
說話的才能有~ㄧ他~好,說起故事來有聲有色。
1.口才。
1.亦作"口彩"。
2.吉利的話。
1.口誦之經藏。
1.戶口冊子。
1.見"口敕"。
1.謂能言善辯。
1.見"口棧"。
1.形容口快。說話隨便,不能保密。
1.口頭陳說。
1.猶牙磣。食物中夾著沙子雜質,嚼起來口不舒服。比喻說話時感到不自在﹑羞慚。
口頭上說~支持我,背地里卻在拆我的臺。
1.允諾;保證。
2.承認;招供。
①說話的發音;說話的本領~清楚(咬字兒正確)ㄧ~伶俐(說話流暢)。②指馬、驢、騾等的年齡。
1.見"口敕"。
1.亦作"口勑"。亦作"口勅"。
2.口宣詔敕。
3.帝王口頭的詔令。
嘴里發出難聞的氣味。引起這種癥狀的主要原因是齲齒、齒槽化膿、慢性口炎、消化不良等。
1.嘴。
1.見"口壅若川"。
口炎、口角炎等的統稱。
1.口供。
1.言辭。
1.口頭傳告。
1.謂夸口。
1.嘴說不出話,眼發直。形容很吃驚的樣子。
1.見"口呆目瞪"。
1.謂說話難聽。
1.用形似口袋的包圍圈聚殲敵軍的戰術。
1.類似口袋的包圍陣勢。
〈方〉‘口輕’謾
1.說話的道德。謂不出口傷人。
1.口哨。
2.即哨子。
1.指語氣,口氣。
2.指論調。
1.隨口應對;口頭回答。
1.多嘴。
1.謂接受傳聞。
1.口說耳聽,遞相傳授。
1.語本《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謂只是耳聽口說的學習◇用以指道聽途說的膚淺之學。
1.用語言譴責,聲討。
1.謂口沫橫飛,眼睛發紅。形容人情緒激動,聲色俱厲的神態。
1.猶辭費。謂多無謂的空話。
1.唐代按人口授田。每口人所受者,皆包含永業田二十畝,其余為口分田。如男丁受田百畝,其中二十畝為永業田,八十畝為口分田。
口服1口頭上表示信服~心不服。 口服2 [kǒufú]內服。
1.指近口角處。一說即面頰上的酒窩。
古代每戶按人口繳納的稅。也叫口算、口錢、丁口錢。
1.見"口燥唇干"。
1.見"口燥唇干"。
1.中醫學病名。指小兒疳積日久,陰液虧耗,虛火內熾所引起的口腔黏膜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