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書〉鮮明;清澈。
2.
動詞
用筆蘸墨。
3.
動詞
冒汗。
1.
鮮明貌。
1.出自《詩·邶風·新臺》新臺有泚,河水彌彌。
2.
冒汗;汗出貌。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其顙有泚,睨而不視。
2.出自《隱居通議·文章五》吾儕小人,手舌俱廢,拜顙有泚,求之夢寐。
3.出自《書影》宋漕使程大昌筑祠堂曰友教。按三吳文學自子游,豫章文學自滅明。天啟末,豫章兩臺改滅明祠祠珰,視大昌泚否!
3.
清澈。參見“清泚”。
1.出自《說文·水部》泚,清也。
4.
指涂抹。
1.出自《聊齋志異·郭生》﹝郭生﹞自以屢拔前茅,心氣頗高,以是益疑狐妄。乃錄向之灑點煩多者試之,狐又盡泚之。
5.
方言。指因風的作用而水分蒸發。
1.出自《第一屆全國曲藝會演作品選集·五千一》深翻土,二尺多厚地發宣,說宣不很宣,稍微有點宣,很宣了恐怕刮風把地泚干。
6.
指清水。
1.出自《龍池圣德頌·靈泉》靈泉有泚,其深無底。
2.出自《丁酉初春和張欽夫榕溪閣五言》垂手掬寒泚,移床聽涼颼。
3.出自《拾蘆根》詩蘆根如刀血盈指,拔得蘆根淚如泚。
7.
漬,蘸。參見“泚筆”。
1.出自《聊齋志異·郭生》﹝郭生﹞又積窗課廿余篇,待質名流。晨起,見翻攤案上,墨汁濃泚殆盡。
2.出自《肯綮錄·俚俗字義》點筆曰泚筆。
1.猶今之梯田。
1.山石高峻貌。
1.以破罾與紗線織成的布﹐產于廣東。
1.裝有罾網的漁船。
1.見"摘鈔"。
1.亦作"摘抄"。
2.擇要抄錄。
1.切除體內某一腺體﹑腫瘤等。
1.詞調名。因唐皇甫松詞首句為"摘得新"而得名。
1.采摘。
1.調撥。
1.猶折服。
1.同"摘伏"。
1.語本唐李賢《黃臺瓜辭》"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尚可﹐四摘抱蔓歸。"后用以喻一掃而空。
1.摘要記錄;摘錄。
1.謂急于用錢﹐臨時告借。
1.摘錄文章詩歌之句。
1.摘取﹑搜尋文章的片斷詞句。指讀書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1.猶言發掘﹐闡發。
2.猶挑剔。
1.脫離;分離。
1.破碎零散。
1.摘要抄錄;選取抄錄。
1.脫下帽子。
2.比喻除去對斗爭對象所給予的定性處理。
1.猶調撥。
1.見"摘僻"。
1.亦作"摘擗"。
2.拳曲手足。謂自加拘束。
1.揭破;揭開。
1.謂果實等未成熟即采摘。
1.彈奏琵琶。阮咸﹐古琵琶的一種。相傳晉阮咸善奏此樂器﹐故名。簡稱阮。
1.猶言瑟縮。
1.比喻坐享其成。
1.謂摘去頭上首飾。
1.指釋放。
1.謂揭示優缺點。
1.摘除植株枝條頂梢或頂芽的工作。
1.樓名。傳說為商紂王所建﹐極高峻。
1.摘錄要點。
2.謂摘錄下來的要點。
1.清制﹐地方官犯事﹐須即撤職者﹐即由督撫委派人員收取該官印信﹐限日離任﹐叫"摘印"。
1.春秋時﹐楚莊王和群臣夜宴﹐中途燭滅﹐有人在暗中引楚王美人衣﹐美人暗摘其纓(帽帶)﹐以告楚王。楚王命群臣統統摘去纓﹐然后舉火﹐使那人不被發現◇來楚與晉戰﹐其人奮力作戰﹐以報答楚王。見《韓詩外傳》卷七◇因用為宴賓之典。
1.機關單位收發文件時﹐簡摘公文的事由﹐記錄入冊﹐以備查考﹐謂之"摘由"。由﹐事由。
1.猶私語。
1.盲人以杖點地﹐探索道路。喻盲目的行為。
1.摘取髭須。喻輕而易舉。語出唐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詩"連年收科第﹐若摘頷底髭。"
1.所居之界域。
上等住宅,達官貴人的住宅王侯多宅第。
1.住宅的基址;宅地。
1.唐代宮中對皇帝的敬稱。
1.居住。
2.住宅。
1.家眷;家屬。多指女眷。
1.私家財庫。
1.謂總領國政。語本《書.舜典》"使宅百揆。"孔傳"使居百揆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