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水、空氣等含雜質(zhì),不清潔,不干凈,跟“清”相對。
2.
形容詞
(聲音)低沉粗重。
3.
形容詞
昏亂;(社會)混亂;不安定。
4.
名詞
(Zhuó)姓。
1.
液體渾濁。與“清”相對。
1.出自《詩·小雅·四月》相彼泉水,載清載濁。
2.出自《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3.出自《水經(jīng)注·河水一》河水濁,清澄一石水,六斗泥。
4.出自《醉題邑宰南塘屋壁》詩萬古清淮碧繞環(huán),黃河濁浪不相關(guān)。
5.出自《三閑集·柔石作〈二月〉小引》濁浪在拍岸,站在山岡上者和飛沫不相干。
2.
臟;不干凈。
1.出自《過張邯鄲莊》詩雨門延風(fēng)涼,洗我昏濁肌。
3.
混亂;昏亂。參見“濁世”。
1.出自《呂氏春秋·振亂》當(dāng)今之世濁甚矣。
2.出自《水經(jīng)注·渭水二》水出太一山,其水沸涌如湯。杜彥達曰:可治百病,世清則疾愈,世濁則無驗。
3.出自《武王伐紂平話》積惡已盈天震怒,濁天不免鹿臺亡。
4.
貪鄙;卑污。
1.出自《楚辭·漁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2.出自《吊魏武帝文》豈不以高明之質(zhì),而不免卑濁之累。
3.出自《墳·文化偏至論》更睹近世人生,每托平等之名,實乃愈趨於惡濁。
4.出自《論衡·逢遇》才高行潔,不可保以必尊貴;能薄操濁,不可保以必卑賤。
5.
暗,昏暗。
1.出自《商山四皓》詩陰虹濁太陽,前星遂淪匿。
2.出自《周禮·考工記·栗氏》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然后可鑄也。
6.
指天氣沉悶。
1.出自《雜詩》秋夜涼風(fēng)起,清氣蕩暄濁。
2.出自《新秋曉興》詩濁暑忽已退,清宵未全長。
3.出自《新遷書齋偶書》詩長夏暑氣濁,云火高巑岏。
7.
厚重。參見“濁澤”。
1.出自《續(xù)書譜·用筆》用筆不欲太肥,肥則形濁;不欲太瘦,瘦則形枯。
8.
中國古代音樂術(shù)語。指低而長的音。相對于“清”而言。
1.出自《禮記·樂記》倡和清濁,迭相為經(jīng)。
9.
指音質(zhì)厚重低沉。
1.出自《律呂新書補注》律長則聲濁。
10.
佛教語。指塵世中的災(zāi)業(yè)。參見“五濁惡世”。
1.出自《妙法蓮花經(jīng)·方便品》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
11.
凡俗,凡庸。參見“濁骨凡胎”、“濁質(zhì)凡姿”。
1.出自《黃粱夢》休道是濁骨凡胎,便是釋迦佛也惱下蓮臺。
2.出自《岳陽樓》雖然如此,爭奈濁骨凡胎,無人點化。
3.出自《醒世姻緣傳》大家與玉皇大帝相傲,卻不再尋思你這點點子濁骨凡胎,怎能傲得天過。
4.出自《長生殿·聞樂》想我濁質(zhì)凡姿,今夕得到月府,好僥幸也。
12.
語音學(xué)名詞。即濁音。
1.出自《師友詩傳續(xù)錄》清濁如“通”“同”“清”“情”四字。“通”“清”為清,“同”“情”為濁。
13.
畢星的別名。
1.出自《爾雅·釋天》濁謂之畢。
2.出自《史記·律書》北至於濁。濁者,觸也,言萬物皆觸死也,故曰濁。
14.
水名。源出山東省益都縣(今青州市)西,北流注入小清河。又名溷水、北陽水。
1.出自《戰(zhàn)國策·楚策一》﹝秦﹞與吳人戰(zhàn)於濁水。
2.出自《水經(jīng)注·淄水》陽水……東注入巨洋,后人堨斷,令北注濁水,時人通謂濁水為陽水。
15.
水名。源出甘肅省西和縣,今名白水江。
1.出自《讀史方輿紀(jì)要·陜西八·鞏昌府》濁水,在縣西南,即白水也。
16.
水名。古湟水,在今河南省鞏縣境。
1.出自《水經(jīng)注·洛水》洛水又東,濁水注之,即古湟水也。
17.
水名。今江西省西部的錦江,古又名蜀水。源出湘贛交界處的慈化,注入贛江。
1.出自《水經(jīng)注·贛水》濁水又東逕建成縣……東流入贛水。
18.
水名。古淯水西部支流。疑即今之刁河。源出河南省內(nèi)鄉(xiāng)縣西。
1.出自《水經(jīng)注·淯水》楚王至鄧之濁水,去襄陽二十里,即此水也。
19.
姓。漢有濁賢。見《漢書·元后傳》。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濁氏,《漢書?貨殖傳》有濁氏賣脯。
1.明初賞賜富裕耆老的爵名。
1.方言。里頭,里面。
1.鄉(xiāng)試的別稱。
1.穿通。
1.清徹明亮。
2.清晰響亮。
3.謂性格開朗﹑爽直。
1.古代稱黎族人。
又名金邊湖”。柬埔寨最大淡水湖。雨季時湄公河水排入湖中,湖面達1萬平方千米,水深約10米。干季時湖水流入湄公河,湖面縮小到3000平方千米,水深僅1米。盛產(chǎn)淡水魚〓周盛產(chǎn)稻米。
1.連接相通。
1.古代對我國南方仡佬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蔑稱。
1.透徹地領(lǐng)悟。
1.古代以刻漏計時,因以借指時間。
1.古代對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蔑稱。
1.通曉;明了。
2.通亮。
1.洞察昏暗之處。比喻目光銳利,看得深遠。
2.通曉鬼神之道。
3.指幽深之處。
4.志怪小說集《洞冥記》的省稱。
1.傳說中的仙草名。
1.敞開。
1.明白透徹﹑融會貫通。
1.貫通貌。
2.穿透貌。
3.清楚明了貌。
4.通亮貌。
5.亦作"洞燃"。火熊熊燃燒貌。 6.心地坦白磊落貌。 7.空虛貌。 8.象聲詞。
1.見"洞然"。
1.見"洞若觀火"。
1.深入。
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1.融會貫通﹑心領(lǐng)神會。
2.道教神名。
1.通曉;透徹了解。
1.猶透視『代以來方士所自稱的能看見非肉眼所見事物的特異功能。如傳說扁鵲能隔墻見人,由吾道榮能見萬里之外的事物等。
2.看透,透徹地了解。
1.仙人所居之處。亦指隱土居住之室。
1.徹底消解。
道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現(xiàn)在多用來指引人入勝的境地別有~。
道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現(xiàn)泛指名山勝境。
1.指一種注酒之物。
1.洞天瓶的別稱。詳"洞天缾"。
1.廣闊的庭院。
2.湖名。即洞庭湖。
3.湖名。太湖的別名。
4.山名。在江蘇省太湖中。有東西二山,東山古名莫厘山﹑胥母山﹑元明后與陸地相連成半島。西山即古包山。
1.酒名。以黃柑釀就。
2.詞碑名。即《沁園春》。詳"沁園春"。
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省北部,長江南岸。面積2740平方千米。北納經(jīng)松滋、太平、藕池等處分泄的長江水;南、西有湘、資、沅、澧四支流匯入。在岳陽城陵磯匯入長江〗運便利。
兩湖平原的南部。在湖南省北部。由洞庭湖水系湘江等沖積而成〓區(qū)多圍湖造田形成的圩田。中國的商品糧基地和重要淡水魚區(qū)。
1.會合貫通。
1.古代一種攻城器具。
1.透徹地領(lǐng)會﹑理解。
很清楚地知道~內(nèi)情。
1.明白清楚。
1.通曉熟悉。
1.孔縫。
1.腹瀉。
1.仙人。傳說其好居深山洞壑,故稱。
1.即洞仙歌。詳"洞仙歌"。
1.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又名《洞仙詞》﹑《洞中仙》﹑《羽仙歌》等。敦煌寫本《云謠集雜曲子》收此調(diào)二首,字句格律與宋詞異。宋詞有令詞﹑慢詞兩體。令詞有八十三字或九十三字等,慢詞有一百十八字或一百二十六字等,均雙調(diào),仄韻。參閱《詞譜》卷二十。
2.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南曲較常見,屬正宮,字數(shù)與詞牌不同,用作過曲。
簫,因不封底而得名。
1.道觀名。
1.道觀名。在今浙江省馀杭縣南大滌天柱兩山之間『元封(前110-前105年)時為祈福之處。唐建天柱觀,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為今名。元末毀,明初重建。因林壑深秀,名勝古跡甚多,道教列為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稱"大滌洞天"。宋代宰相大臣乞退或免官,常以提舉臨安府洞霄宮系銜。元鄧牧撰有《洞霄圖志》六卷,記當(dāng)?shù)貙m觀﹑洞府﹑古跡﹑人物﹑碑記等頗詳。
透徹地知道;精通~音律 ㄧ~其中利弊。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