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蹖”。
2.
木橛。亦泛指楔入地中的樁柱。又如:鐵樁;水泥樁。
1.出自《大獵賦》下整高頹,深平險谷,擺樁栝,開林叢。
2.出自《漁莊》詩野翁歸醉晚,水沒系船樁。
3.出自淮劇《藍橋會》水深到頸項,身體往上滂,把妹妹望,死活抱住藍橋樁。
3.
指樹木等砍伐折斷后殘留在地上的部分。
1.出自《上甘嶺》一只灰色的山雀,飛到坑道外面一棵被炮彈炸斷了的短樹樁上。
2.出自《春潮急》看見尚留存著稻樁、附著少許青苔的田面,已經曬白,起了指縫寬的龜裂。
4.
宋有封樁庫,為儲存備用物的內庫,因亦以“樁”指存儲、儲備。
1.出自《乞趁時收糴常平斛斗白札子》令將累年蓄積錢谷財物,盡樁作常平倉錢物。
2.出自《桯史·大散論賞書》若得銀絹一二萬匹兩,錢引一二十萬,樁在鳳州,有此重賞而虜不破滅無有也。
5.
見“樁科”。正項賦稅外增加的稅捐。
1.出自《元典章·戶部十一·差減》近年以來,有各州官司樁科,一切雜泛逼臨,多有逃移人戶。
6.
見“樁配”。附加攤派,額外攤派。
1.出自《元典章·兵部三·禁止騷擾站赤》燕南河北車站人戶遠年逃竄,有司不肯詣實申報,止是樁配見戶包當。
2.出自《元典章·新集·戶部·職田》各處官司往往不似舊例,卻將公田樁配百姓。
7.
見“樁配”。指額外增收賦稅。
1.出自《元典章·戶部八·辦理合行事理》民間若有門攤課程,止依至元十九年例征收,不得分毫添答,非理樁配。
8.
舊時賭博頭家稱坐莊,或稱做樁。參見“樁家”。
1.出自《謝天香》我將這色數兒輕放在骰盆內……我可便做樁兒三個五。
9.
量詞。猶件,宗。
1.出自《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詞斬新換出旗麾別。把當時、一樁大義,拆開收合。
2.出自《西廂記》這樁事都在紅娘身上。
3.出自《儒林外史》晚學生此番卻是奉家祖之命,在杭州舍親處討取一樁銀子。
4.出自《春》大哥定下這樁親事,自然也是為了蕙兒的終身幸福著想。
1.消沉放任。
1.陰沉之氣。
1.亦作"沉烽靜柝"。
2.烽火熄滅,柝聲寂靜。喻邊疆無戰事。
1.亦作"沉伏"。
2.滯郁。
3.官職不顯,不受重用;埋沒。
4.指隱藏。
5.中醫謂脈搏隱伏,須重按始得。
電影劇作家、導演。天津人。1924年從影。抗戰期間參與組織上海影人劇團。抗戰勝利后任中電三廠副廠長。建國后曾任海燕電影制片廠廠長、中國影協上海分會主席。執導影片《萬家燈火》、《北國江南》、《曙光》等。其中《曙光》曾獲文化部獎。
1.亦作"沉亙"。
2.猶言深深地縈繞。
1.指長遠相傳之流派。
1.沉溺迷惑。
1.亦作"沉光香"。
2.一種異香,燒之有光。
1.沉著果斷。
1.繼承效法。
1.亦作"繩屝"。
2.古代喪服所著的草鞋。
1.見"繩菲"。
1.猶繩檢。約束。
1.猶法規。
1.彈劾;糾正。
1.銀河。又名天河。
1.衍化蹤跡。
1.亦作"繩技"。亦作"繩妓"。
2.雜技之一種。俗稱走索。
3.指繩技藝人。
1.見"繩伎"。
1.見"繩伎"。
約束;拘束多加繩檢|不服繩檢。
1.糾正過失。
1.糾正舉發。
1.亦作"繩矩"。
2.墨繩與矩尺。比喻規矩﹑標準。
1.《漢書.枚乘傳》"泰山之溜穿石……水非石之鉆,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后遂用"繩鋸木斷"比喻力量雖小,日久為之,也能做成看來很難辦到的事情。
1.古代喪服所著的草鞋。
1.古代的一種博戲。
1.亦作"繩鞚"。
2.繩制的馬絡頭。
1.見"繩控"。
1.用繩索捆綁。
1.纜繩。系船的繩索。
2.指一般的粗繩。
1.約束抑制。
1.衡量。
1.草鞋。
1.規矩格律。
1.繩編的網狀飾物。
2.駕御馬的韁繩﹑籠頭。
木匠工具。用繩染墨在木上彈印直線。比喻規矩法度不中繩墨|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
1.上古時代記事的工具。
1.謂結繩刻木以記事。
1.糾正過失。
1.謂舉發過失,糾正錯誤。
1.見"繩愆糾謬"。
1.見"繩愆糾謬"。
1.用繩索連結兩岸,鋪以竹木而成的橋。
1.狹窄而曲折。
1.猶言循規蹈矩。
1.修正潤色。
1.戒慎貌。
2.眾多貌;綿綿不絕貌。
用繩子維系門框上的轉軸,形容家貧,門戶破舊甕牖繩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