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躕”。
2.
見“躕躇”。來回走動。
1.出自《后漢書·仲長統傳》躕躇畦苑,游戲平林。
3.
見“躕踟”。心里遲疑,來回走動的樣子。
1.出自《周襄敏公傳》會大同殺都御史報至,公愕然,因入靜室躕踟久之,喜曰:“吾得之矣!”乃開門召諸將吏軍卒盡入。
4.
見“踟躕”。徘徊不前貌;緩行貌。
1.出自《詩·邶風·靜女》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2.出自《禮記·三年問》今是大鳥獸,則失喪其群臣,越月逾時焉,則必反巡,過其故鄉,翔回焉,鳴號焉,蹢??焉,踟躕焉,然后乃能去之。
3.出自《文選·成公綏〈嘯賦〉》逍遙攜手,踟跦步趾。
4.出自《異苑》苻堅為慕容沖所襲,堅馳?馬,墮而落澗,追兵幾及,計無由出。馬即踟躕臨澗,垂鞍與堅,堅不能及,馬又跪而受焉,堅援之得登岸而走廬江。
5.出自《感懷》詩踟躕復踟躕,世路今悠悠。
6.出自《聊齋志異·張鴻漸》日既暮,踟躇曠野,無所歸宿。
7.出自《街》我在北方那個大城里,當黃昏,當深夜,往往喜歡獨自踟躕在那些長長的平直的大街上。
5.
見“踟躕”。猶豫;遲疑。
1.出自《水經注·沫水》命蜚螭,駕白駒,臨天水,心踟躕,千載后,不知如。
2.出自《食筍》詩且食勿踟躕,南風吹作竹。
3.出自《與吳駿公書》故再四踟躕,卒不敢以不言。
4.出自《奴史問答》主人中夜起,彈琴對燭神踟躕。
5.出自《集外集拾遺補編·關于知識階級》有知識的人,講講柏拉圖(Plato)講講蘇格拉底(Socrates)是不會有危險的。講柏拉圖可以講一年,講蘇格拉底可以講三年,他很可以安安穩穩地活下去,但要他去干危險的事情,那就很費踟躊。
6.出自《末一個女人》給一個土匪修墳,這種光景我們從來還沒有經過;我們踟躕著,臊起來。
7.出自《沒有花的春天》隔了好一會,李阿虎踟躇著想什么,但是他終于下了決心。
6.
見“踟躕”。逗留;歇息。
1.出自《太平廣記》自虛恃所乘壯,乃命僮仆輜重,悉令先于赤水店俟宿,聊踟躕焉。
2.出自《任氏傳》鄭子隨之東,至樂游園,已昏黑矣。見一宅,土垣車門,室宇甚嚴。白衣將入,顧曰:“愿少踟躕。”而入。
3.出自《再至汝陰三絕》十四五年勞夢寐,此時才得少踟躕。
7.
見“踟躕”。須臾;瞬間。
1.出自《與蘇九德別》詩踟躇暫舉酒,倏忽不相見。
2.出自《魏書·蕭衍傳》運神器于顧眄,定寶命于踟躕。
3.出自《和劉柴桑》萬劫互起滅,百年一踟躇。漂流四十年,今乃言卜居。
8.
見“踟躕”。相連貌。
1.出自《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西廂踟躕以閑宴,東序重深而奧秘。
2.出自《靈丘竹賦》窗崢嶸而綠色,戶踟躕而臨空。
9.
見“踟躕”。古代刻漏器,用以承水。
1.出自《初學記》為器三重,圓皆徑尺,差立於水輿踟躕之上,為金龍口吐水,轉注入踟躕經緯之中。
10.
見“踟躕”。梭的別稱。
1.出自《女紅余志》梭,一名踟躕。
2.出自《蠶詞》白葦與儂作璘借,黃金與儂作踟躇。
11.
見“踟躕”。亦作“踟跦”。亦作“踟躇”。
1.亦作"啟右"。亦作"啟佑"。
2.開導佑助。
1.啟發誘導。
1.謂對自己有所啟發。
1.亦作"啟鑰"。
2.開鎖。
1.啟發開導。
1.謂皇帝開啟世運。
2.起運。
1.猶出葬。停放棺木,暫時不葬謂攢。
1.書啟;信札。
1.招致。
1.節氣名。動物經冬日蟄伏,至春又復出活動,故稱"啟蟄",今稱"驚蟄"。
2.謂驚起蟄伏過冬的動物。
1.舊時書信中開始陳述之套語。
1.明朝天啟和崇禎年號的并稱。
1.猶啟行。起程。
1.謂啟請驗證。
1.稟告。
1.向帝王進言﹑上書。
1.善終的代稱。
1.告廟。告于祖廟。
1.開罪;得罪。
1.開導輔助。
1.猶發祥。舊時諛稱帝后誕育。
2.猶發祥。開創帝業。
1.指杞梁妻。
2.借指喪偶的婦女。
1.謂枸杞所化之犬。舊傳千年枸杞,其形若犬,故名。
1.同"杞人憂天"。
1.同"杞人憂天"。
1.枸杞與菊花。其嫩芽﹑葉可食。菊,或說為菊花菜,即茼蒿。
1.指春秋時莒城。杞梁妻哭而城崩之地。
1.春秋齊大夫杞梁之妻。或云即孟姜。杞梁,名殖(一作植)。齊莊公四年,齊襲莒,杞梁戰死,其妻迎喪于郊,哭甚哀,遇者揮涕,城為之崩◇演為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故事。
2.歌曲名。
楊柳科。落葉灌木。先開花后長葉。葉對生。耐濕,耐堿,生長在中國黃河流域,為固沙、保土造林樹種。枝條柔嫩,可編箱、筐等。
1.見"杞天之慮"。
1.亦稱"杞筍"。
2.枸杞的嫩芽。可以食用。
1.二木名。杞與柟,皆佳木。借指良才。
1.借指無端憂慮的人。
《列子·天瑞》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后因以杞人憂天”稱不必要的擔憂縱令消息未必真,杞人憂天獨苦辛。
1.同"杞人憂天"。
1.《論語·八佾》"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后稱事情缺乏證據為"杞宋無征"。
1.見"杞萌"。
1.同"杞人憂天"。
1.同"杞人憂天"。亦省作"杞慮"。
1.指古杞國。因《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有"杞桓公來朝,用夷禮"語,故稱。
1."杞人憂天"的略語。謂不必要的憂慮。
2.謂殷憂,深憂。
1.杞和梓。兩木皆良材。
2.比喻優秀人材。
1.比喻眾多的人材。
1.登陸;上岸。
1.確立界限。
1.見"起霸"。
1.起身下拜;起身拜謝。
2.起用,拜官。
1.籌集﹑置辦。
2.措手之處,辦法。
1.指病愈。
1.猶言伏筆。
2.起因;由來。
3.本錢;基礎。
4.上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