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井壁。
2.
動詞
〈方〉用磚砌(井、池子等)。
1.
以磚瓦等砌的井壁。
1.出自《莊子·秋水》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
2.出自《漢書·游俠傳·陳遵》為瓽所??
3.出自《端正好》套曲有一等人造花園磨磚砌甃。
4.出自《圣武記》凡懸孔之磚,先為彎胚以陶之,既成而甃用之。
2.
指井。
1.出自《侍郎報滿辭閣疏》身弱涓甃,地幽井谷。
2.出自《曉井》詩桐陰復井月斜明,百尺寒泉古甃清。
3.出自《念奴嬌序·庚子中秋后一日結社回光寺》套曲綺羅風逗,不盡清歡,還把轄投深甃。
3.
砌井壁,修治水井。
1.出自《易·井》井甃,無咎,修井也。
2.出自《萬宗泉記》﹝井﹞既甃,善端請名。
3.出自《潛書·全學》水以甃而得飲,土以陶而成器。
4.
修蓋瓦溝;砌壘磚石。
1.出自《管子·四時》甃屋行水。
2.出自《杜陽雜編》其國以五色彩石甃池塘。
3.出自《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云門》起百尺琉璃寶殿,甃九層白玉瑤臺。
5.
指磚。
1.出自《資治通鑒·唐僖宗廣明元年》畋(鄭畋)曰:“諸君勸畋臣賊乎!”因悶絕仆地,甃傷其面。
2.出自《嵩山啟毋廟碑》赤玉為階甃,黃金作門闕。
3.出自《圣武紀》其一達賴所居,因山勢邐迤,疊甃而成樓,十有三重。
6.
形容圓或扁圓。
1.出自《園葵賦》甃壺援醢,曲瓢卷漿。
2.出自《唐語林·識鑒》﹝駱浚﹞於春明門外筑臺榭,食客皆名人,盧申州題詩云:“地甃如拳石,溪橫似葉舟。”
7.
結。
1.出自《出城別張又新酬李漢》詩光明靄不發,腰龜徒甃銀。
8.
引申為堆放。
1.出自《哨遍》套曲將他死骨頭告示向通衢里甃,任他日炙風吹慢慢朽。
2.出自《明史·姚廣孝傳》穴地作重屋,繚以厚垣,密甃瓴甋瓶缶,日夜鑄軍器,畜鵝鴨亂其聲。
1.佛教語。指佛身所發出的光明。亦泛指身上的光華。
2.謂身受榮光。
1.古代周制以玉作六瑞,表示爵位等次。身圭,六瑞之一,為侯爵所執。
1.死后。
1.六甲,傳說為天帝造物之日◇因以"身懷六甲"謂婦女懷孕。
1.佛教語。指人欲。
1.猶身體。
1.語本《左傳.成公十三年》"禮,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后以"身基"指立身的根本。
1.猶身體。借指婦女的貞操。
1.生計。
2.為自身打算。
1.謂把身子置于老虎嘴邊。比喻處境極其危險。
1.全家的生命和財產。
1.指賣身錢。
2.指人的身分﹑社會地位。
1.身體和口腹。
2.引申指人口。
1.自己的能力﹑力量。
1.猶言身名俱滅。
1.見"身名俱泰"。
1.指生命。
2.指命運。
3.身分。
4.下身,指男性生殖器。
1.為自身謀慮。
1.方言。身材,體格。
1.猶言身材軀干。
1.猶身體。
1.猶身體。
1.指賣身文契。
1.指身體。佛家以身為受諸法之器,故稱。
1.猶生前。
1.謂伸腰打呵欠。
1.身體強壯,精力充沛。
1.謂地位低下,言論主張不被重視。
1.身處困境。
2.舊指人不按禮義立身處事。
1.猶身體。
2.引申指生命。
1.古西域地名。
1.佛教語。指身體和神色。
1.指本身,自己。
2.指身體。
3.用在名詞或代詞后,表示責任承當者。
4.指身體的上方。
5.指隨身可以放置物品的地方。 6.指隨身攜帶的錢物等。
1.尸體。
一生的經歷和遭遇身世悲涼|山河破碎風拋絮,身世飄搖雨打萍。
本事身手不凡|略顯身手。
1.見"身首異處"。
1.人頭稅。
1.見"身體"。
指以發展身體、增進健康、增強體質、調節精神和豐富文化生活為目的的一類身體活動。可分為健身運動,健美運動,娛樂體育,格斗性體育,醫療體育和矯正體育。身體鍛煉要求因人制宜,持之以恒,循序漸進,與自然力鍛煉相結合。
1.語出《孝經.開宗明義》"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本指身軀﹑四肢﹑須發﹑皮膚,后亦泛指自己身體的全部,自身。
自己親身體驗并努力去實行領導只有身體力行,才知道工程的難易。
1.佛教語。指身體。佛家以為身體能生善惡之業,故以身喻田。
1.身材;體形。
1.舊時表明身份的證件。
1.方言。猶軀干。
1.自身之外。
1.佛教語。指由正身變化產生出來的身體。
1.指無足牽掛的世事。
1.見"身外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