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親密,誠懇。
2.
名詞
(Zhì)姓。
1.
握持。
1.出自《說文·手部》摯,握持也。
2.出自《明律·戶律·課程》凡起運官鹽,每引二百斤為一袋,帶耗五斤,經過批驗所,依數摯秤盤。
2.
求見人時所持的禮物。俗作“贄”。
1.出自《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禽作六摯,以等諸臣。
2.出自《史記·五帝本紀》〔舜〕遂見東方君長……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
3.出自《饋歲》詩貧者愧不能,微摯出舂磨。
4.出自《曼殊別志書》曼殊既歸,執摯愿從學。
3.
搏擊,攫取。
1.出自《高唐賦》雕鶚鷹鷂,飛揚伏竄。股戰脅息,安敢妄摯?
2.出自《四子講德論》處位而任政者,皆短於仁義,長於酷虐,狼摯虎攫,懷殘秉賊。
3.出自《漢書·酷吏傳·義縱》縱以鷹擊毛摯為治。
4.出自《抱樸子·博喻》摯雉兔則鸞鳳不及鷹鷂,引耕犁則龍麟不逮雙峙。
4.
誠懇,懇切。
1.出自《詩·周南·關雎》關關雎鳩
2.出自《〈誠齋詩集〉序》於師友之際,尤纏綿篤摯。
3.出自《報貝元征書》猥荷包蒙,存問周摯,感不可已。
5.
至,到。
1.出自《書·西伯戡黎》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摯。
2.出自《跋劉叔通詩卷》寒夜擁爐,風雪大摯,吟諷之余,戲書其后。
6.
精致。
1.出自《周禮·考工記·函人》凡甲,鍛不摯,則不堅。
7.
縶,絆索。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李園謂辛梧章》於臣也,楚不待伐,割摯馬免而西走。
8.
人質。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齊王章二》燕累臣以求摯,臣為是未欲來。
9.
通“鷙”。兇猛。
1.出自《禮記·曲禮上》前有摯獸,則載貔貅。
2.出自《史記·貨殖列傳》〔白圭〕與用事僮仆同苦樂,趨時若猛獸摯鳥。
3.出自《新唐書·河間王孝恭傳》進擊朱粲,破之,俘其眾,諸將曰:“粲徒食人,摯賊也,請坑之。”
10.
通“輊”。車前低后高。
1.出自《周禮·考工記·辀人》今夫大車之轅摯,其登又難。
11.
古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夏奚仲之后,即薛。參閱清王夫之《詩經稗疏》卷三。
1.出自《詩·大雅·大明》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於周。
12.
姓。周有摯荒,晉有摯虞。
1.出自《廣韻?至韻》摯,姓。《左傳》、《周禮》有摯荒。
13.
謂極至,頂點。
1.出自《漢書·竇田灌韓傳贊》以韓安國之見器,臨其摯而顛墜,陵夷以憂死,遇合有命,悲夫!
14.
引申為強毅。參見“摯剛”。
1.出自《高夫人墓志銘》夫人摯剛又淑均,量己所能自苦辛。
1.分二為三。指分析事理。
1.砍伐。
1.即颶風。夏秋間生于海洋的暴風。
1.破除廢棄;廢除禁止。
1.宋制,州縣催征財賦官物達九分(九成)以上,謂之"破分"。諸司不再催辦,戶部亦不再問。
1.《詩.豳風》篇名。贊美周公平定管﹑蔡﹑商﹑奄四國的叛亂,伐罪救民。《詩.豳風.破斧序》"《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惡四國焉。"后用作贊美朝廷用兵平亂之典。
2.夏后氏孔甲所作歌名。孔甲因其養子被斧斷足,感而賦《破斧》之歌。事見《呂氏春秋.音初》。
1.《詩.豳風.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斧﹑斨,泛指兵器◇以"破斧缺斨"形容戰爭中必須付出的代價。
1.破鍋。
2.見"破釜沈舟"。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后以破釜沉舟”比喻下最大的決心。
1.猶破釜沉舟。語本《孫子.九地》"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群羊。"
1.《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后遂以"破釜沈舟"表示下定必死決心。有進無退干到底。
1.剖開腹部。
2.腹瀉;拉肚子。
3.生育;生孩子。
1.形容竭盡忠誠。
1.安排些或花費點時間。
1.見"破工夫"。
1.削去棱角。喻除繁雜而從簡易。
2.喻改方正為圓通。
1.亦作"破矩為圓"。
2.謂削去棱角,改方為圓。比喻去嚴刑峻法而從簡易。
3.比喻改方正為圓通。
1.語出《史記.酷吏列傳》"漢興,破觚而為圜,斫雕而為樸。"后以比喻刪繁雜而從簡易,去浮華而尚質樸。
1.破舊敝壞。
1."補骨脂"的別稱。一年生草本,枝被少量黃白色毛,單葉卵形。夏季開花,淡紫或白色。莢果短而厚,不裂,含一種子。中醫以種子入藥,有補腎助陽之功效,主治腎虛陽痿﹑腰膝冷痛﹑泄瀉﹑遺尿等癥。
1.舊稱女子十六歲為"破瓜"。"瓜"字拆開為兩個八字,即二八之年,故稱。
2.瓜字分開為"八八"兩字,舊又因用作六十四歲的代稱。
3.喻女子破身。
1.攻克險阻﹑難關。
比喻有了缺點、錯誤或受到挫折以后,不自振作、任其自流,抱著自暴自棄的態度他自輕自賤,成了習慣,破罐破摔,不想學好了。
1.罐子已經破了,又往破里摔。比喻有了缺點﹑錯誤或受到挫折以后,任其自流,不加改正,或反而有意朝更壞的方向發展。
1.已滅亡的國家。
2.擊破敵國;消滅敵國。
1.損害,侵害。
1.驅寒;消寒。
1.謙抑﹔謙讓。
1.謙虛遜讓。
1.猶謙遜。
1.謙遜退讓。
1.指謙虛。語本《易.謙》﹕"天道虧盈而益謙。"
2.猶盈虛。謙﹐不足﹔益﹐盈滿。
1.猶謙虛﹐謙遜。幼﹐幼沖。
1.謙虛的話﹔謙詞。
1.謙虛而能容人。
1.《易經》卦名《謙》和《豫》的并稱。謙﹐小心謹慎﹔豫﹐順時而動◇因以"謙豫"謂謹慎從事﹐循規蹈矩。
1.謙虛謹慎。
1.謙慎檢束。
1.謙敬。
1.執意謙讓。
1.謙讓之志﹔不敢承當的心意。
1.謙虛的真情。
1.見"謙尊而光"。
1.謂尊者謙虛而顯示其光明美德﹔謙虛。語本《易.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孔穎達疏﹕"尊者有謙而更光明盛大﹐卑謙而不可逾越。"阮元校勘記﹕"《集解》作'卑者有謙而不逾越'。"一說﹐尊﹐通"撙"。退讓。
1.誤了預定的旅程。
1.差錯,失調。
1.猶懈怠。
1.猶失誤。
1.謂因失誤而導致匱竭。
1.因過失而觸犯刑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