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紙張,多用植物纖維制成。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起源很早,東漢時蔡倫曾加以改進。
2.
量詞
量詞,用于指文件書信的張數。
3.
名詞
特指迷信用的紙錢等。
4.
名詞
(Zhǐ)姓。
1.
亦作“帋”。
2.
用絲絮或植物纖維為主要原料的制成品,可供書寫、繪畫、印刷、包裝之用。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1.出自《后漢書·宦者傳·蔡倫》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并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
2.出自《新唐書·蕭廩傳》南海多榖紙,仿敕諸子繕補殘書。
3.
量詞。張;件。
1.出自《北齊書·魏收傳》初夜執筆,三更便成,文過七紙。
2.出自《珍珠船》太宗有大王真跡三千六百紙,率以一丈二尺為軸。
3.出自《書信集·致胡適》關于《西游記》作者事跡的材料,現在錄奉五紙,可以不必寄還。
4.
舊俗為祭奠鬼神而焚化的紙錢。
1.出自《七國春秋平話》后集白起上紙祭畢。
2.出自《西游記》燒了些平安無事的紙,念了幾卷消災解厄的經。
5.
舊時指印有神像的紙。
1.出自《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捕盜﹞乃請城隍紙供於庫中,香花燈燭,每日參拜禱告。
1.亦作"別開一格"。
2.謂開創一種新的風格或形式。
1.訣別之辭。
1.猶別第。正宅以外的住所。
1.離別的情懷。
1.猶黨羽。
1.亦作"別雐"。亦作"別雤"。
2.不相連的島。孤島。
1.即別第。
1.正宅以外的宅邸。
1.正殿以外的殿堂。
①獨特的風味別調氛氳,不與佗同。②獨特的格調自成別調,頗多艷藻。
詩篇名。唐代高作。董大,一般認為是唐玄宗時的音樂家。詩共二首,前一首尤為著名,全文為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慰藉遠行的友人,語言質樸豪爽。末二句常被后人引用。
1.謂離開主力單獨執行特殊任務的部隊。亦特指武裝特務組織。
1.猶陪都。
1.江河的支流。
1.猶摔倒。
1.正屋之外的房舍。
1.正房以外的房子。
2.指妾。
1.分別;區分。
1.漢宮闕名。
2."列風"之訛。列,通"烈"。
1.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練字》"《尚書大傳》有'別風淮雨',《帝王世紀》云'列風淫雨'。'別'﹑'列'﹑'淮'﹑'淫',字似潛移。'淫'﹑'列',義當而不奇,'淮'﹑'別',理乖而新異。"后稱用訛字以求新異為"別風淮雨"。
1.另外分封。
1.樂器名。鼓的一種。
1.別第。
1.辭職或免官歸里。
1.弱國。
1.疲憊耗損。
1.瘦弱。
1.教師為爭取實現某種要求或表示抗議而聯合停止教課。
1.疲敝到極點。
1.疲倦。
1.疲倦。
1.學生為實現某種要求或表示抗議而集體停止上課。
1.疲勞困苦。
1.疲勞;疲憊。
1.疲憊衰老。
1.疲困衰弱。
1.停止構筑壁壘。猶休戰。
1.免職的官吏。
1.猶算了。有表示容忍﹑不再深究之義。
2.表示遇到危難﹐無法解免。
3.指事情使人感到為難。猶言難住。
4.助詞。猶便了﹐就是了。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允諾語氣。
1.罷了。
1.猶罷市。停止營業。
1.老病殘疾﹐不能任事。
2.漢時已成丁而身材矮小者亦稱"罷癃"。
3.指駝背。《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躭者至平原君門,謂曰'……臣不幸有罷癃之病,而君之后宮臨而笑臣。'"司馬貞索隱"罷癃謂背疾,言腰曲而背隆高也。"一說,指跛足。
①也作疲癃”。肢體麻木或殘廢。②駝背不幸有罷癃之病。
1.疲敝困乏。
2.謂使疲勞困乏。
1.同"罷露"。
1.不提;取消原來的打算。
1.疲敝的馬。
1.疲敝之民。
1.免除官職。
2.選民或代表機關撤銷所選出的人員的職務。
1.不從教化﹑不事勞作之民。
2.疲困之民。
3.謂使民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