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手指頭,人手前端長短不一的分支。
2.
量詞
一個手指頭的寬度為一指(用于計量五指以內的寬度、厚度或深度)。
3.
名詞
用手指或物體的尖端對著。
4.
動詞
點明,告知。
5.
動詞
批評;斥責。
6.
動詞
仰仗,倚靠。
7.
動詞
直立起來。
8.
動詞
向,意思上針對。
9.
名詞
(Zhǐ)姓。
1.
手指。
1.出自《孟子·告子上》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
2.出自《西征賦》傷浮楫之褊小,撮舟中而掬指。
3.出自《論佛骨表》焚頂燒指,百十為群。
4.出自《清平樂·六盤山》詞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2.
腳趾。
1.出自《左傳·定公十四年》靈姑浮以戈擊闔廬,闔廬傷將指,取其一屨。
2.出自《史記·高祖本紀》項羽大怒,伏弩射中漢王。漢王傷胸,乃捫足曰:“虜中吾指。”
3.出自《北史·李幼廉傳》碎卿等諸人,作得李長史一腳指不?
4.出自《西游記》強整歡容,移指近前。
3.
用手指指著;對著。
1.出自《詩·鄘風·???》???在東,莫之敢指。
2.出自《柳子厚墓志銘》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
3.出自《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今夫三尺童子,至無知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則怫然怒。
4.
意思上所指。
1.出自《朱子語類》故孟子之言性,指性之本而言。
2.出自《寒夜》他忽然想: 他們會跟在我后面嗎?“他們”指的是他的同事們。
5.
向,向目標前進。
1.出自《戰國策·楚策一》舉宋而東指,則泗上十二諸侯,盡王之有已。
2.出自《后漢書·段颎傳》建寧元年春,颎將兵萬余人,赍十五日糧,從彭陽直指高平。
3.出自《故禮部尚書黃公墓志銘》今內無一兵,若吳氏南指,兩川豈朝廷有!
4.出自《如夢令·元旦》詞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6.
指示,指點。
1.出自《禮記·仲尼燕居》治國其如指諸掌而已乎!
2.出自《答殷侍御書》善誘不倦,斯為多方,敢不喻所指!
3.出自《鏡花緣》指迷團靈心講射,擅巧技妙算談天。
4.出自《銅墻鐵壁》他們送了他一節,指了路,直至望不見他才折轉下來。
7.
斥責。
1.出自《呂氏春秋·尊師》高何、縣子石,齊國之暴者也,指於鄉曲。
2.出自《漢書·張湯傳》自公卿以下至於庶人咸指湯。
3.出自《?梅香》罷罷罷,這妮子倒連我也指下來,想起來則是我養女兒不氣長,都是我的不是了也。
4.出自《且介亭雜文二集·六論“文人相輕”——二賣》或者指為落伍,或者說是把持。
8.
誣指;攀扯。
1.出自《資治通鑒·唐憲宗元和十二年》凡軍中勸師道效順者,文會皆指為高沐之黨而囚之。
2.出自《殺狗勸夫》你休把外人攀,則將兄弟指,我敢向云陽市里挺著脖子。
3.出自《水滸傳》灑家又不曾殺你,你如何拿住灑家,妄指平人。
9.
指望;依靠。
1.出自《晚春》詩賴指清和櫻筍熟,不然愁殺暮春天。
2.出自《醒世姻緣傳》騰空了屋,將那新開便門用土坯壘塞堅固,門上貼了帖子,指人賃住。
3.出自《四世同堂》人家指著這個吃飯呀!
10.
直立;豎起。
1.出自《呂氏春秋·必己》孟賁瞋目而視船人,發植,目裂,鬢指。
2.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頭發上指,目眥盡裂。
3.出自《烈皇小識》諸御史聞之,皆怒發上指。
11.
量詞。用以計算人口。
1.出自《與黃師是書》又聞子由亦窘用,不忍更以三百指諉之。
2.出自《寄題九江義門陳氏壽安堂》詩往時冠蓋如流水,撞鐘鼎食三萬指。
3.出自《圣武記》乃伐箐中數百丈老藤,夜往鉤其柵,役數千指曳之。
12.
用同“黹”。縫紉;刺繡。
1.出自《救風塵》針指油面,刺繡鋪房。
2.出自《孫烈婦歌》十二巧針指,十四婉步趨。
13.
我國古代哲學術語。謂事物的共性、概念或指稱。
1.出自《莊子·齊物論》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
2.出自《公孫龍子·指物論》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3.出自《高僧傳·義解一·支遁》非指喻指,絕而莫離。
14.
旨意;意向。
1.出自《書·盤庚上》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
2.出自《史記·李斯列傳》見末而知本,觀指而睹歸。
3.出自《顏氏家訓·勉學》夫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
4.出自《論語辨惑三》〔《論語》〕章自為指,不相附屬。
5.出自《答來卿書》不如不佞略舉學韓文之指,吾婿自繹之。
15.
通“旨”。美好。
1.出自《荀子·大略》不時宜,不敬交,不??欣,雖指,非禮也。
16.
通“稽”。考核。
1.出自《書·西伯戡黎》殷之即喪,指乃功,不無戮于爾邦。
2.出自《荀子·正名》故知者為之分別制名以指實。
17.
謂物體的尖端對著。
1.出自《會吟行》層臺指中天,高墉積崇雉。
2.出自《和王微之登高齋》干戈六代戰血埋,雙闕尚指山崔嵬。
18.
謂指使;指派。
1.出自《漢書·貢禹傳》家富勢足,目指氣使。
2.出自《紅樓夢》賈母便留下文官自使,將正旦芳官指給了寶玉。
19.
量詞。一個手指的寬度叫一指。
1.出自《兒女英雄傳》何小姐……看見那個長姐兒一步挪不了三指,出了東游廊門。
2.出自《刀柄》一指地沒有,做工上哪里去做?
1.旅居外地的士人。
1.王僑(即王子喬)與赤松子的并稱。二人皆為古代傳說中的仙人。
1.春秋鄭子產(名僑)和吳季札的并稱。
1.遷移到外地居住。
1.僑置的縣邑。
1.稱國內某些華僑較多而僑眷較集中的地方。
1.僑居;寄居。
2.指僑居之人。
1.指春秋鄭國公孫僑(子產)與吳國公子季札。季札至鄭,與子產一見如故,互贈縞帶纻衣。事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因以"僑札"比喻朋友之交。
1.借他處為治所。
1.六朝時南北分裂,戰亂頻仍,諸朝遇有州郡淪陷敵手,則往往暫借別地重置,仍用其舊名,稱為"僑置"。
1.鄭國子產(名僑)與秦國蹇叔俱為春秋時名賢。因以"僑終蹇謝"稱賢者之死。
1.僑居,寄居(他鄉)。
1.行裝;旅服。
2.謂穿上行裝。
3.喬裝;假扮。
1.亦作"蕎粑"。
2.蕎麥餅。
1.見"蕎巴"。
1.蕎麥的子實磨成的面粉。
1.見"蕎麥面"。
1.用蕎麥面做成的粉絲。
1.謂事物的突變和盛衰轉化。
1.指橋面。
1.守橋的兵丁。
1.棧道,閣道。
1.橋梁和涵洞的并稱。
1.由多只船舶組成的浮橋。
1.猶虹橋。即拱橋。
1.矯正箭矢,系上弓弦。指作戰的準備工作。橋,通"矯"。
1.守橋的官吏。
紙牌游戲。起源于17世紀英格蘭民間。四人分兩組對抗,同伴相對而坐,從發牌者左手第一人起按順時針方向發牌,每人十三張。比賽分叫牌和打牌兩個階段。按規定術語叫牌,確定定約。打牌時輪流出牌,同樣花色以大勝小。完成定約者得分,否則罰分。
1.勃然興起;隆起。
1.山名。在今陜西省黃陵縣西北,相傳為黃帝葬處。沮水穿山而過,山狀如橋,故名。《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崩,葬橋山。"裴髎集解引《皇覽》"黃帝冢在上郡橋山。"后因以借指黃帝陵墓或帝王陵墓。
2.山名。在今河北省涿鹿縣東南。上有黃帝和唐堯廟。
1.矯正。
1.橋梁兩端與岸接連的地方。也泛指橋邊。
1.橋路。
1.橋頭。
1.一種豬肉腌制品。選用豬臀部帶尾的一塊肥瘦間半的肉,加工腌制而成。切片做菜,味香色美。產于安徽省定遠縣的爐橋鎮,故名。
1.驕溢,傲慢。橋,通"憍"。
1.乖戾之言。橋,通"矯"。
1.棧架,以竹或木架設的臨時性橋梁。
1.桔槔上的衡木。
1.指帝王陵墓。
1.支撐橋身的柱子。
1.獨木橋;小橋。
1.《文選.任昿》李善注引《尚書大傳》"伯禽與康叔朝于成王,見乎周公,三見而三笞之。二子有駭色,乃問于商子曰'^二子見于周公,三見而三笞之,何也?'商子曰'南山之陽有木名南山之陰有木名梓,二子盍往觀焉!'于是二子如其言而往觀之,見橋木高而仰,梓木晉而俯。反以告商子。商子曰'橋者,父道也;梓者,子道也。'"后因稱父子為"橋梓"。
1.昏暗;幽深。
1.斥責。
1.即譙樓。
1.責罵詬辱。
1.譙樓更鼓。
1.指曹操所作的兵書。
1.見"譙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