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構樹。
2.
名詞
〈書〉紙。
1.
亦作“檸”。
2.
落葉喬木。葉子和莖上有硬毛,花淡綠色,雌雄異株,果實球形。皮可制紙。也稱“構”或“穀”。
1.出自《山海經·西山經》鳥危之山其陽多磬石,其陰多檀楮。
2.出自《送裴秀才往會稽山讀書》詩硯滴穿池小,書衣種楮多。
3.出自《本草綱目·木三·楮》按許慎《說文》言楮榖乃一種也,不必分別,惟辨雌雄耳。雄者皮斑而葉無椏叉,三月開花成長穗,如柳花狀,不結實,歉年人采花食之。雌者皮白而葉有椏叉,亦開碎花,結實如楊梅,半熟時水澡去子,蜜煎作果食。二種樹并易生,葉多澀毛,南人剝皮搗煮造紙,亦緝練為布,不堅易朽。
4.出自《燕山夜話·楮樹的用途》過去我們只知道楮樹皮是造紙的好原料,卻沒有想到它的樹葉、枝、莖、果實、皮下粘液等都是一些非常難得的特效藥。
3.
傳說中的山名。
1.出自《山海經·中山經》〔勇石之山〕又西三十里,曰楮山,多寓木。
4.
指紙。楮皮可制皮紙,故有此代稱。
1.出自《新唐書·儒學傳中·王元感》〔元感〕年雖老,讀書不廢夜。所撰《書糾謬》、《春秋振滯》、《禮繩愆》等凡數十百篇,長安時上之,丐官筆楮寫藏秘書。
2.出自《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詩若人富天巧,春色入毫楮。
3.出自《何省齋太史詩序》方尺之楮,若限鴻溝,惟恐一字之稍逾,出乎此而入乎彼者。
4.出自《書信集·致蔣抑卮》臨楮草草,不盡所言,容后續上。
5.
紙幣。
1.出自《宋史·常楙傳》值水災,捐萬楮以振之。
2.出自《隱居通議·文章八》非楮之不便民用也;其法貴少,而今多焉故也。
3.出自《軍儲篇三》至蔡京改行鈔法,則無復官錢,而直用空楮。
6.
指焚化祭供先人的紙錢。
1.出自《兒女團圓》不強如焚錢烈楮,滅罪消災。
2.出自《剪燈余話·兩川都轄院志》往謁于廟,則丹碧輝煌,于時有耀,牲牢酒楮,祭無虛日。
3.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此時缺少盤費,靈柩是萬來不及盤運的了,備了香楮,帶了兩個兄弟,去叩別了,然后長行。
7.
指箱柜等木制的盛物之器。
1.出自《孫主簿惠上黨寺壁胡霈然書墨跡一匣》詩上黨佛祠何可觀,開元瑞物圖高閣……取之龕置綠板匣,便寶箱楮同美璞。
2.出自《杜梃之贈端溪圖硯》詩大出楮中有,素許當自擇。
1.謂林木幽深茂密。
1.謂繁密茂盛,交相掩映。
1.繁密茂盛。
1.伸張聳豎。
1.眾多的儀衛。
1.嚴整;完整。
2.茂密而整齊。
1.挺立貌。
1.繁茂高聳。
1.森嚴地排列。
1.紛然聳峙貌。
1.木長直貌。
1.林木高聳繁茂貌。
1.洞簫。
1.武當山的別名。
1.參差不齊貌。
1.古樂器名。洞簫。
1.佛寺;佛庵。
1.佛教三寶之一。原指僧團,后泛指繼承﹑宣揚佛教教義的僧眾。
1.古代從軍的僧侶或武裝的僧侶集團。
1.梵語的意譯。音譯僧伽婆尸沙。佛教戒律中罪科名,其名目有十三,故又稱為十三僧殘。參閱《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釋十三僧殘》。
1.管理僧尼事務的官員,由僧人擔任。
1.寺院的廚房。
1.幼齡僧人。
1.亦作"僧"。亦作"僧牕"。
2.僧寺的窗戶。
1.見"僧窗"。
1.僧堂的禪床。
1.僧人與道士。
1.僧尼出家,由官府發給的作為憑證的度牒。有牒者得免地稅﹑徭役。
1.僧舍。
1.僧人居住的房舍。
1.僧人趺坐。趺坐,佛教修禪者雙足交迭而坐。
1.梵語的譯音。意為大眾。原指出家佛教徒四人以上組成的團體,后單個和尚也稱"僧伽"。簡稱為僧。
2.梵語。獅子。
3.國名。指今斯里蘭卡。舊稱獅子國。
4.人名。為西域名僧,俗姓何,龍朔初入唐,于泗州建寺,后居薦福寺。世稱其為觀音大士化身。
5.借指觀音大士或其塑像。
1.梵語。獅子。
1.即僧伽羅磨。佛教寺院。
1.亦作"僧迦梨"。亦作"僧伽棃"。
2.梵語的譯音。僧佛大衣名。為比丘所服"三衣"之一種。
1.見"僧伽梨"。
1.梵語的譯音,意譯"眾園"。原指修建僧舍的基地,后指包括土地﹑建筑物在內的寺院的總稱。
斯里蘭卡的主體民族。約1181萬人(1985年)。講僧伽羅語,信小乘佛教。種姓制度不很嚴格。主要從事農業。
1.即僧帽。
1.指唐高僧僧伽大師塑像。
1.僧佛大衣名。為比丘所服"三衣"之一種。
1.僧官名。
1.寺院樓閣。
1.指僧人風格﹑格調。
2.僧閣,僧樓。格,通"閣"。
清末將領。蒙古科爾沁旗(今屬內蒙古)人。襲封郡王,任參贊大臣。曾率騎兵在山東擊潰太平天國北伐軍,封為親王。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在大沽炮臺抗擊英法艦隊◇率部與捻軍作戰。1865年所部在山東曹州(治今菏澤)被捻軍圍殲,他在逃跑途中被殺。
1.供養僧人的物品。
1.指僧房。
1.管理寺廟和僧尼事務的職官,由僧人擔任。
1.寺院;僧舍。
1.僧房的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