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鍼”。
2.
縫紉或縫合用的工具,細長而小,一頭尖銳,另一頭有眼用以引線。
1.出自《左傳·成公二年》以執斫、執針、織纴皆百人,公衡為質,以請盟。
2.出自《對燭賦》燈前桁衣疑不亮,月下穿針覺最難。
3.出自《智囊補·察智·得情》有賣針賣糖二老姥共爭團絲。
4.出自《故土》當縫好最后一針時,天色已經微明。
3.
針狀物。
1.出自《晉書·顧愷之傳》嘗悅一鄰女,挑之弗從,乃圖其形於壁,以棘針釘其心。女遂患心痛。
2.出自《上清帝第六書》夫國之有是,猶船之有舵,方之有針。
3.出自又如:松針、別針、秒針。
4.
特指中醫用以刺穴位以治病之針狀器械。參見“針石”。
1.出自《韓非子·喻老》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在肌膚,針石之所及。
2.出自《抱樸子·廣譬》和鵲雖不長生,而針石不可謂非濟命之器也。
3.出自《授牛元翼深冀州節度使制》湯沐具而蟣虱相吊,針石熾而癰疽立潰。
4.出自《吳原博修撰醫俗亭》詩托君多病軀,借此針石手。
5.
用針或針狀物刺。
1.出自《漢書·廣川惠王劉越傳》笞問昭平,不服,以鐵針針之,強服。
2.出自《唐語林·補遺二》元和中,有老卒推倒《平淮西碑》,官司針其項,又以枷擊守獄者。
3.出自《潘先生在難中》蚊蟲突然一針,痛得直跳起來。
6.
特指中醫以針刺穴位以治療。
1.出自《三國志·魏志·華佗傳》若當灸,不過一兩處……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
2.出自《閉門》詩骨冷欲針先覺痛,肉頑頻灸不成瘡。
3.出自《紅樓夢》不用針心,只針肋條就是了。
7.
引申為治療。
1.出自《文心雕龍·養氣》逍遙以針勞,談笑以藥倦。
2.出自《新唐書·蕭瑀傳》嘗以劉孝標《辯命論》詭悖不經,乃著論非之……通儒柳顧言、諸葛潁嘆曰:“是足針孝標膏肓矣。”
8.
規勸;譏刺。
1.出自《桐花》詩非琴獨能爾,事有諭因針。
2.出自《客座贅語·詮俗》刺人之隱失曰“針”。
9.
針劑。注射用的藥物。
1.出自《人到中年》我們知道你工作很忙,沒敢告訴你,帶她去看了急診,打了針。
1.審理訴訟﹔審問案情。
1.審理案件的官員。
1.審議并駁正。
1.審理案件。
1.將審理案件的情況向朝廷上報和請示。
1.吃飽。
1.謂使人充分信服。
1.飽見,多見。
1.謂享厚祿。
1.吃得過飽。
1.形容食品極豐盛。
2.盡量滿足口腹需要;感到飽足。
3.猶博覽。
1.吃飽,飽足。
2.滿足。
1.安寧太平。
2.安適滿足。
3.引申為逸樂。
4.謂心神安定,屏除雜念。
1.謂沉溺于安逸享樂,猶如飲毒酒自殺。
1.見"燕安醙毒"。
1.宴飲遨游。燕,通"宴"。語出《詩.小雅.鹿鳴》"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鄭玄箋"敖,游也。"
1.燕子的戲稱。
1.亦作"燕譬"。
2.謂輕慢老師為講解深義而作的淺近比喻。一說指燕游邪辟。
1.燕的大腿。傳為美味食品。
1.宴請賓客。
1.以燕窩為主菜的酒席。
1.零陵香的別名。
1.舊時婦女別在發髻上的一種燕子形的釵。
1.燕子的窩。
2.比喻棲身的廬舍。
1.同"燕巢于幕"。
1.同"燕巢于幕"。
2.幙,同"幕"。
1.同"燕巢于幕"。
1.《孔子家語.正論》"衛孫文子得罪于獻公,居戚。公卒未葬,文子擊鐘焉。延陵季子適晉過戚,聞之曰'異哉!夫子之在此,猶燕子巢于幕也,懼猶未也,又何樂焉?君又在殯,可乎?'"后以"燕巢衛幕"比喻處境非常危險。
1.燕子在帳幕上筑巢。比喻處境非常危險。語本《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札﹞自衛如晉,將宿于戚,聞鐘聲焉,曰'異哉!吾聞之也,辯而不德,必加于戮,夫子獲罪于君以在此,懼猶不足,而又何樂?夫子之在此也,猶燕之巢于幕上。'"杜預注"至危。"楊伯峻注"帳幕,隨時可撤。燕巢于其上,至為危險。"
1.古代天子﹑諸侯在路門內的路寢會見臣子。亦指天子﹑諸侯處理政事后休息之所。
1.指戰國時燕國蒙冤的臣子鄒衍。
1.見"燕侶鶯儔"。
1.謂帝王微服私行。
1.幼小的燕子。
1.退朝而處;閑居。
2.謂相處;居處。
1.燕子處在焚燒著的窩里。比喻處境非常危險。
1.見"燕處焚巢"。
1.指北方邊疆。
1.詞牌名。雙調,九十八字。前段十句,五平韻;后段十一句,五平韻。
1.宴飲賞賜。
1.戰國時燕國﹑代國所在地。泛指今河北西北部和山西東北部地區。
1.喻庸才下品。
1.指燕王在京師的邸舍。
2.泛指舊時官員在京師的邸舍。
3.燕京的旅舍。
1.指燕京城郊。
1.舊時帝王退朝后休息的便殿。
1.指燕京。即今之北京。
1.古代宴飲時盛食品的器具。形似高足盤,多用于隆重宴會。
1.形容女子貌美,燕見之生妒,鶯對之自慚。
1.亦作"燕媠"。
2.形容儀容閑散不整。
1.舊指貴家侍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