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手掌。
2.
動詞
用手掌打。
3.
動詞
掌管;掌握。
4.
名詞
某些動物的腳掌。
5.
名詞
馬蹄鐵,釘在馬、驢、騾子等蹄子底下的鐵。
6.
名詞
(~兒)鞋底前后釘或綴上的皮子等。
7.
動詞
〈方〉釘補鞋底。
8.
動詞
加上(油鹽等)。
9.
介詞
〈方〉把。
10.
名詞
(Zhǎng)姓。
11.
動詞
用手拿著。
1.
手掌。
1.出自《禮記·中庸》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2.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3.出自《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阿母大拊掌:“不圖子自歸。”
4.出自《送窮文》抵掌頓腳,失笑相顧。
5.出自《啼笑因緣》家樹執著她的手,一掌托著,一掌去撫摩她的手背。
2.
用手掌打。
1.出自《文選·揚雄〈羽獵賦〉》撅松柏,掌蒺藜。
2.出自《桃花扇·哄丁》掌他的嘴,挦他的毛。
3.出自《揀豆》大伙兒都動怒了,一條聲喊:“掌她的嘴,掌她的嘴。”
3.
執持,拿。
1.出自《西游記》那老兒即令燒湯拿盆,掌上燈火。
2.出自《儒林外史》眾家人掌了花燭,把蘧公孫送進新房。
3.出自《五奎橋》是幾個鄉下的孩童,掌著那燒得旺旺的火把。
4.
掌管。
1.出自《周禮·天官·冢宰》乃立天官冢宰,使帥其屬而掌邦治。
2.出自《論衡·亂龍》劉子駿掌雩祭,典土龍事。
3.出自《八哀詩·贈左仆射鄭國公嚴公武》四登會府地,三掌華陽兵。
4.出自《乞醫療病囚狀》臣愚欲乞軍巡院及天下州司理院各選差衙前一名、醫人一名……專掌醫療病囚。
5.出自《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這徐倫立身相府,掌內書房。
5.
水澤。
1.出自《釋名·釋水》水泆出所為澤曰掌。水停處如手掌中也。今兗州人謂澤曰掌也。
6.
釘在馬、驢、騾等蹄子底下的蹄鐵。亦指釘在或縫在鞋底前后的皮子或橡膠等。
7.
給馬、驢、騾等力畜釘上蹄鐵。亦指用皮、車胎等釘補鞋底。參見“掌蹄”、“掌鞋”。
1.出自《鹽鐵論·散不足》今富者連車列騎,驂貳輜??。中者微輿短轂,煩尾掌蹄。夫一馬伏櫪,當中家六口之食,亡丁男一人之事。
2.出自《掌鞋》那是八年前,一群浙江農民成幫結伙地來到俺們密山縣雙勝鄉,走街串巷掌鞋。
3.出自《笑府·皮匠掌鞋》凡替人掌鞋,出門必落,輒尾其后,拾取以為本錢。
4.出自《東京夢華錄·諸色雜賣》其錮路、釘鉸、箍桶、修整動使、掌鞋、刷腰帶、修幞頭。
8.
通“常”。
1.出自《墨子·非樂上》是以食必粱肉,衣必文繡,此掌不從事乎衣食之財,而掌食乎人者也。
2.出自《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謂燕王章》三王代立,五相蛇政,皆以不復其掌。若以復其掌為可王,治官之主,自復之術也,非進取之路也。
9.
用同“撐”。斜靠;斜頂。
1.出自《齊民要術·插梨》梨枝甚脆,培土時宜慎之,勿使掌撥,掌撥則折。
10.
姓。晉有掌同,宋有掌禹錫。參閱《通志·氏族四》。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掌氏,魯大夫黨氏之后……宋有直祕閣掌禹錫。
11.
指動物的腳掌或掌狀物。
1.出自《孟子·告子上》熊掌,亦我所欲也。
2.出自《文選·曹植〈七啟〉》批熊碎掌,拉虎摧斑。
3.出自《齊民要術·作柰??法》汁盡,刀??大如梳掌,于日中曝乾,研作末。
4.出自《水滸傳》變作長蛇之陣,簸箕掌,栲栳圈,圍裹將來。
12.
用同“撐”。支撐;忍。
1.出自《紅樓夢》黛玉便起身道:“我可掌不住了,回去還要吃藥呢。”
2.出自《兒女英雄傳》說到這里,自己掌不住先哭了。
1.舊稱在位皇帝或本朝的運數。
1.帝王的文辭。
1.圣人所定的法則。
2.指各種宗教所訂的規則和戒律。
1.帝王的恩澤。
1.對皇帝或臨朝太后的詔書的尊稱。
1.亦作"圣哲"。
2.指超人的道德才智。亦指具有這種道德才智的人。并亦以稱帝王。
1.猶圣軌。
1.謂儒學的真諦。
1.語本三國魏王肅《圣證論》﹐其書已佚。肅撰《圣證論》﹐并偽造《孔子家語》等書作為論據◇因以"圣證"謂取證于圣人之言。
2.指詩文傳神入勝之句。
1.見"圣智"。
1.帝王的意旨和命令。
2.今多用于比喻不能違反的意見或話語﹐有諷刺意。
3.元代特指從蒙語譯為漢語﹐多用白話的皇帝訓敕。
4.圣人的意旨。有時專用于孔子。
5.佛教徒稱佛諭。
1.帝王的意志。
1.古代圣人的法制。
1.至善之治。亦用以稱頌帝王之治跡。
1.神圣的秉性。多用于圣人和帝王。
1.亦作"圣知"。
2.謂聰明睿智﹐無所不通。亦指具有非凡的道德智慧者。
1.天子的心意。
1.對當代皇帝的尊稱。
2.泛稱英明的天子。
1.形容天下太平﹐無為而治。語本《易.系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1.稱天子的儀容。
1.超凡入圣的兒子或登帝位的兒子。
2."上帝圣子"(godtheson)的簡稱。基督教基本信條三位一體中的第二位。
1.稱皇帝的子孫。
1.帝王的先祖。多特指開國的高祖。
2.對老子的尊稱。道教本稱老子為太上老君。唐高宗時追尊為太上玄元皇帝﹐至玄宗時又加號為大圣祖玄元皇帝。宋真宗時﹐因唐故事﹐上徽號為九天司命天尊﹐后又追尊為圣祖天尊大帝。世因簡稱"圣祖"。
1.語本《易.干》"圣人作而萬物睹。"舊時多為稱頌帝王有所作為之詞。
2.帝王的作品。猶言御制。
1.對別人著作的美稱。
1.結集重兵。
1.高才。
1.猶浩大;盛大。
1.極口稱贊。
1.猶盛年。
1.謂極興盛。
1.非凡的寵幸。
1.廣泛傳播。
1.詩人的膽識。
1.作詩的規律﹑主張和方法。
2.謂作詩之事。
1.作詩的對手。
1.指唱和的詩。
1.詩中蘊含的真諦。
1.亦作"詩癲"。
2.謂讀詩和作詩到如醉如癡的程度。
1.見"詩顛"。
1.詩的格調。
1.詩的創作方法和規律。
1.猶詩囚。喻指苦吟的詩人。
1.供人賦詩吟詠的游船。
1.詩歌的風格和形式。亦指一定歷史時期中﹐詩歌創作的傾向。
1.指唐代詩人王維。
2.指清代詩人袁枚。
3.指清代詩人吳嵩梁。
1.指詩人的心胸。
1.謂以手承接﹑抱持。《禮記.內則》﹕"國君世子生﹐告于君﹐接以大牢﹐宰掌具。三日﹐卜士負之﹐吉者宿齋﹐朝服寢門外﹐詩負之。"孔穎達疏﹕"謂以手承下而抱負之。"后因以指生子。
1.詩和賦。
2.指雅樂。
1.喻指作詩無自己的新意﹐只會套襲前人詩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