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助詞
〈書〉語氣助詞。
2.
〈書〉同“氈”。
3.
名詞
(Zhān)姓。
1.
亦作“旜”、“??”、“?”。
2.
泛指旌旗。
1.出自《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詩良圖掃沙漠,別夢繞旌旃。
3.
表彰。
1.出自《法言·問明》舉茲以旃,不亦寶乎?
2.出自《中華古今注·旌旃》旌者,旌也,旌表賢人之德。旃者,善也,以彰善人之德。
4.
之,焉。
1.出自《詩·魏風·陟岵》上慎旃哉,猶來無止。
2.出自《后漢書·應劭傳》睹之者掩口盧胡而笑,斯文之族,無乃類旃。
3.出自《和冀先生韻》勉旃封禪事,不可策安邊。
4.出自《述釀賦》夫酒之作也,必良其器,必香其泉,法式具舉,酸敗罕旃。
5.
通“氈”。
1.出自《圣主得賢臣頌》夫荷旃被毳者難與道純綿之麗密。
2.出自《漢書·王吉傳》夫廣夏之下,細旃之上,明師居前,勸誦在后。
3.出自《披瀝血誠懇乞圣明亟賜罷止內操疏》日坐細旃,夜對宣室,吁拂都俞,明良善起,君臣之樂固在也。
6.
赤色、無飾、曲柄的旗。
1.出自《儀禮·聘禮》使者載旃,帥以受命于朝。
2.出自《穀梁傳·昭公八年》艾蘭以為防,置旃以為轅門。
3.出自《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詩良圖掃沙漠,別夢繞旌旃。
4.出自《梁宮保壯猷紀》賊據白土山以駐軍,取行栗,毀屋材,櫛比而栽,視版筑為加固,置旃以為門,張幕以為舍,立表以為??,名曰木城,大小七十余處。
1.指雜草。
1.各種草。
2.指野草。
1.見"雜廁"。
1.猶雜廁﹐錯雜置立。
1.零雜差使。
2.古代徭役之一。
1.亦作"雜鈔"。
2.按預定宗旨從各種書籍選取所需文字材料。
3.古時亦指圖書分類中的一個子目﹐此類圖書均系按預定宗旨從各種書籍選取所需文字材料纂輯而成。如《經史百家雜鈔》。
1.見"雜抄"。
1.錯雜陳列或呈現。
1.指非正經的職業。
1.封建時代非正途出身的官員。
1.混雜而居﹔共處。
1.古代史籍紀傳之一種。因名目眾多﹐且時雜虛妄之說﹐故別為一類﹐以區別于正史之紀傳。
2.紀傳體正史中列傳的一小類。如《新五代史》卷三十九至卷五十七均為雜傳。
1.謂多種管樂合奏。
1.錯雜編排。
1.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湊合在一起。
1.即雜耍。
1.見"雜錯"。
1.亦作"雜厝"。
2.間雜﹔混雜。
3.指間雜﹑錯雜之物。
4.多而雜。
5.交錯配合。
也作雜fe57!?。纷詸演x勇一岢±鍶松雜沓|兩軍人馬雜fe57!
1.古代諸侯和大夫便服上的帶子。
1.零星事務。
2.古代戲曲中扮演配角的一種行當。
1.古時賦稅制度﹐常規戶調外之加征﹐謂之"雜調"。
2.謂非按常規選調。
1.共同審定。
1.不合正道。
2.相反。
1.古代指各專類罪名以外的其他罪名。
1.見"雜泛"。
1.見"雜泛差役"。
1.元明時指各種不定的零碎的徭役﹑差使﹐如斫柴﹑修倉﹑運料﹑接遞等等。
1.主要肥料之外的肥料。
1.正項開支以外的零碎費用。
2.學校為雜項開支而向學生收的費用。
1.古代所規定的各色服制。
1.舊時田賦以外的各種附加賦稅。
1.指禾稈。
1.零星的感想。
2.指寫零星感想的一種文體。
1.指古詩中的歌或行。《文選》有雜歌一目。
2.苗族指山歌。
1.古代樂府采自民間的歌謠。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輯有《雜歌謠辭》七卷。分歌辭四卷﹐謠辭三卷。其中歌是入樂的。謠雖未入樂﹐但性質和樂府民歌相似。
1.謂屯田之兵與居民雜居。
1.做雜務的人﹔勤雜工人。
1.比喻雜而不精。
1.集合﹔聚集。
1.用雜糧制成的面粉。
由一個顯性基因的配子和一個隱性基因的配子結合成的合子發育而成的個體。基因型不能穩定地遺傳,自交后代會出現性狀分離。
1.幾種食品攙雜在一起。
1.胡人的泛稱。
1.北魏至唐代戶口的一種。其身分低于普通百姓﹐高于奴婢。
同一原子中能量相近的不同原子軌道,在成鍵過程中可重新組合成能量相同的一組新軌道的過程。該新軌道稱雜化軌道”。如在形成甲烷分子的過程中,碳原子最外層的一個2s電子和三個2p電子重新組合成四個能量相同的sp3雜化軌道。
見雜化”。
1.指胡亂編造的佳人才子的故事。
分子中除含有碳原子外還含有其他元素的一類有機化合物。如呋喃(c4h4o)、吡啶(c5h5n)等。
1.謂各種人或物混集于一處。